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8月18日

水晶糕·水索粉

——乡村记忆之十八

阅读数:2528   本文字数:1547

□ 杨吉元

 

在那样一个艰难贫穷的年代,能穿上像样的衣服、填饱干瘪的肚子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回想少儿时家中夏日消暑的冷饮,依稀记得只有冷粥、水晶糕和水索粉。

“今天天气热,阿妈给你们做水晶糕吃。”母亲跑到楼上,从坛子里盛出一大碗山粉(也叫番薯粉),兴冲冲地说道。

母亲在山粉里加入一木勺冷开水,以手搅拌,将之调成乳白色的糨糊状,然后倒入那口两尺四的石锅里。

此时,大半锅开水已经沸腾,母亲取来擀面杖不停地搅拌,为的是防止山粉成糊后结块或粘锅。

石锅中嘟嘟嘟地不断冒着气泡,不一会儿,山粉糊由白色渐渐变成半透明状。

估摸火候已到,母亲拿来搪瓷面盆,将已熟的山糊粉盛入其中。这时,水晶糕已经初步做成了。

那时没有冰箱,母亲将面盆漂浮在五斗水缸里冷却。

下午两三点,正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光,大人们陆陆续续地从田里干活回来,准备吃点心。

母亲连忙系上围裙,从水缸里端出面盆,一字儿排出五六只小花碗,麻利地用菜刀切豆腐般将冰凉的水晶糕切成许多小块,然后盛到碗中。

这时的水晶糕白中略带暗灰,柔软晶莹,很是诱人。母亲又端来早已准备好的凉红糖水,用小瓢羹分到每个人的碗里。糖水微红,甜度一般;后来改用古巴糖,色白而味甘。

一切完毕,全家人围坐在水缸的隔板边,开始细细品尝。

水晶糕入口润滑,甜而不腻,糯软耐嚼,食之甘美。

两碗过后,似乎还不过瘾,我禁不住将眼睛瞟向面盆,看看已经空空如也,只得伸伸舌头,将内碗又吮了好几遍,方肯罢休。

与自做水晶糕相比,吃水索粉的次数就相对少得多了。

索粉,是把大米先放在水里浸泡到一定程度后磨成粉,蒸到半熟捣成韧面,装于特制的有筛孔的器具内,然后施加压力变成条状。这时的米粉细细长长,颇似绳索,“索粉”的名字也许由此而来。

水索粉用索粉沥水制作而成,是邻县兰溪特有的风味美食。我的老家毗邻兰溪,爱吃水索粉当由那边传入。

夏秋之际,新谷刚刚收获。一大早,隔壁午塘村的小商贩便挑着货担在荷花村口叫开了:“换水索粉喽!换水索粉喽!”

母亲用簸箕从谷柜里畚出七八斤稻谷,静静地站在货担旁。这种水索粉刚从粉干厂机器上下架,特别新鲜而风味独具。母亲一边盯着商贩用十六两木杆秤称着水索粉,一边对伯父伯母说道:“一个人好吃两三斤水索粉,实在吃不起。不换点嘛,几个小的又想吃。”

记忆中,一斤水索粉需要用一斤稻谷来换取。那年头,一担稻谷需要九块七角钞票,而父亲十个工分,一天忙活下来,年底分红才六七毛钱。母亲说用稻谷换水索粉吃不起,现在想来一点也不为过。

于是,最盼望的就是母亲能够自做水索粉作为我们的点心了。

水索粉的制作其实颇为简单。母亲先把现成的索粉干煮软后捞起,倒入早已准备好的凉开水中。等到凉却后,将水索粉卷成一个个小团放在米篮里待用。

接下去是调料的制作。母亲到自留地里摘来几只青辣椒,切碎后置于菜油锅中煸炒,再加入少许豆瓣酱,最后添上适量的开水稍加熬制便成。

取用时,只需用勺子舀一瓢酱汤水,另加一筷子瓶菜,加以搅拌即可。

水索粉滑溜而不腻,清淡而有味,在夏日食用,实在是一道清凉可口的美味。

在新安江,却颇难寻觅到正宗的水索粉。与此相近制作的小吃倒也有,那就是凉拌粉干。

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就有一家,曾去过一次。只见老板娘将已煮熟待用的索粉下到滚烫的铁锅里又回捞了一遍,然后盛入碗里加上调料拌和。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水索粉啊!捧上来之后,热乎乎的,吃起来烫嘴,与汤粉干无异。

听说农贸市场摊位上也有卖水索粉的,五元一碗。但用料完全不同,大多是香菜、黄瓜丝或土豆丝之类,外加香油、酱油,有的还加肉丝或花生米。凉拌粉干偏重酱汁,用料繁复,口味浓重,与水索粉偏重酱汤不同,我并不太喜欢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习惯了儿时的水索粉,如今品尝凉拌粉干,总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几次睡梦中回味起妈妈的味道,但一觉醒来,方知道母亲离开我已经十有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