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07月08日
挖塘泥
——乡村记忆之十三
阅读数:3938 本文字数:1651
□ 杨吉元
我的老家叫荷花塘。据传,早年村口的那一方池塘盛开荷花,颇为鲜艳,其村遂称荷花塘。荷花塘之地名早在《严州图经》中即见记载,算起来至少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荷花塘并不大,塘边有一棵古樟,绿阴如盖。池塘东面近水处砌有几级台阶,青石板铺就。一大早,妇女们左手挎一篮衣服,右手撮几颗青菜,捋起衣袖,蹲在石板上,开始洗刷,一会儿便传来啪啪啪的棒槌声;傍晚了,水塘边又喧闹起来,人们手里拎着一双布鞋或解放鞋,将双脚伸进水里,随意地划动几下,便一脚套进鞋子,算是洗了脚。至于逢年过节,那更是热闹非凡。妇女们弯着腰,一边聊着天,一边麻利地刷着饭甑、洗着猪头或剖着大鲢鱼,欢快而又忙碌……自春夏到秋冬,全村家家户户都在荷花塘里洗衣、洗澡、洗菜乃至清洗粪桶。
几年过去了,荷花塘水质逐渐变差,村里几个领头人一合计,便决定抽水挖塘泥。挖塘泥其实就是将数年来淤积在池塘底的烂污泥挑到岸上,一是恢复清澈的水质,达到清淤之目的;二是扩大容积,以便应对春汛来临时的暴雨;三是贮存肥料,因为各种大小落叶草木、鱼禽类排泄物和全村人洗涤物的沉积,再经历长时间的发酵,塘泥肥效极好。
挖塘泥大都安排在春节前后,这时节雨水偏少,水塘积水不多,冬种早已完成,春播时节尚早,农活甚少,自然成了挖塘泥的最佳时机。
于是,在这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荷花塘的两个生产小队便联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挖塘泥劳动。
水塘里还有半池浅水,需要将它抽干才行。那年头还没有抽水泵,只有靠传统的水车车水。
水车(有的地方叫龙骨水车)在农村常见,主要分车身、龙骨、车前轮和车尾轮四部分。车身做成凹形槽状,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车肚子,基本封闭,用来通水;上层中空,两层之间隔一条行道板,主要用于承载龙骨滑行。车身前端安有一个大圆轱辘,叫车前轮,末端也装有一个小圆轱辘叫车尾轮,车前轮比车尾轮大的多,均由木片构成齿轮状。龙骨由车叶和连接车叶的交骨构成,长方形木片按一定间距均匀隔开,中间由一段段小圆木串联,形成一条链条,类似坦克的履带,置于直而长的凹槽内,然后围套在车前轮和车尾轮上,形成一个轮回。
安装时,先在水塘的高处安放好大圆轱辘,两边各固定一个两人高的木架子,在木架子两端绑扎一根水平横木。小圆轱辘的一端放在低处水口,整个车身呈斜状。需要车水时,两人各站于大圆轱辘的木片踏板上,双手扶住水平横木,两脚一只高一只低,不断变换上下踏板。如此利用链轮传动原理,带动车叶一个接一个循环翻转滑动,低处的水顺着木叶片进入凹槽内,后片推动前片,水就运往了高处,然后排出水塘外。
十来岁时,因为好奇,我也曾经踏过一次水车。初学,很不熟练,紧张慌乱,个子又小,好多次整个人挂在横杆上,双脚悬空,不知搁在何处,吓得哇哇大叫,此时往往需要大人帮忙抱下来,方能解围。这种情况,我们家乡话叫“挂田鸡”,如果出在大人身上,那是很丢脸的。
塘里的水抽干了,这时吸引大家的便是抓鱼。塘里的青鱼、鳙鱼和鲫鱼之类,自然归集体所有。大人们用箩筐挑到生产队仓库,然后按人头或工分分到各家各户。我们一帮小鬼头则捧着一个脸盆到淤泥里去抓小虾、泥鳅或螺狮之类,偶尔也会捡到几只漏网的鲫鱼。因为淤泥深厚,常常弄得全身是泥,变成一个个大花脸。
最有意思的是在塘边“淘宝”了。人们平时在洗东西时,往往会不小心掉落一些杂物,这时水抽干了,我们便拿着一把小锄头去挖这些“宝物”。弹珠、发夹、纽扣……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当然最高兴的是挖到硬币,一分、两分,自然高兴;如果捡到一个五分硬币,窃喜之时,肯定会在同伴们面前炫耀一番。
挑塘泥开始了,场面很是壮观。大人们挑着畚箕或粪桶,有的挖,有的畚,有的挑……排着队伍,依序而行。挑塘泥是个力气活,且塘内泥泞,会花费不少力气。为了防止滑倒或陷入,大人们往往会在路上铺一层稻草,甚至搁上一块长木板。
塘泥挑出泥塘之后,一般先堆在村外的一丘大田里,等到春播时分,再将它和上草木灰、农家粪肥之类的,挑到田里,用作上等肥料。
在许家读高中那一年,我也曾经参加过一次生产队的挖塘泥劳动。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