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6月28日

为霞尚满天

□ 方 韦

阅读数:1698   本文字数:1328

郑秉谦先生今年已87高龄,虽然满头皤白,但精神矍铄、声若洪钟,全然不似已届耄耋之年,晚辈如我等者见之,自是欣悦不已。

我与郑老相识,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时我在市档案馆工作,馆里为了系统地保存本地文化名人的著作,决定建立“郑秉谦文学档案库”,将本籍著名作家郑秉谦先生的所有著作和手稿,由档案馆统一分类保管。这些著作和手稿入库前,需要进行科学地分类和著录,领导把这项工作分配给了我。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能承担这项工作,自然感到十分荣幸。

但在整理期间,我的工作效率却相当低,这倒不是因为我工作态度不好,也不是因为我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而是在工作中,郑老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致在整个工作日,有大半天是在读郑老的作品,一度如痴如醉。虽然这项工作前后拖了两个月,但由于我对郑老著作的通读,最终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数年后,我调出档案馆,但仍因工作需要,数次返回档案馆查阅郑老作品,每次看到我当年的工作成果时,心中是十分快慰的。

郑老的作品体裁多、题材广,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出于作者的工作经历,内容涉及“海”的较多,他的长篇小说《碧海缘》《海市奇观》以及成名短篇小说《柳金刀和他的妻子》就是以海和渔民生活为背景的。海是广阔的、深邃的,所以,这两部长篇小说和成名作所展现的是一种浩瀚沉雄的情怀,写出了海之魂,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挚爱。正如著名作家刘绍棠在《碧海缘》的序中说的:“海水斗量,无穷尽时。三十年来,秉谦热爱大海,多情的大海也为他提供了无穷尽的创作素材。”另外,在郑老的所有著作中,我最爱读的还是他的散文,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许多篇章写的是他的家乡建德的山川美景和人文风物。虽然我的祖籍是淳安县,但我出生在建德,也在建德生活了四十年,建德自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所以,在读郑老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纪游》时,就感觉特别亲切,阅读也特别投入。说到故乡情怀,又想到他的短篇小说《香樟树》《小豹子出山》,竟然也是以家乡为背景的,这也令我感到郑老的故乡情结是如此的深厚、浓郁。

对于一名职业作家来说,书写就像农人的耕犁,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劳作。晚年的郑秉谦先生,除了老伴去世那几日,几乎日日笔耕不辍,正像他在新近出版的《苏海一瓢》后记中说的:“自从妻子去世,我只以纸笔为伴,整年忙忙碌碌,不得一日闲暇。”他研究苏轼及其作品的著作《苏海一瓢》,写作时间跨度达二十年,其中有一大半的篇章是晚年所作。令人惊奇的是,郑老原本是一名文学创作者,学术研究本不是他的“自留地”,但因为行之所至,心之所动,却萌发了写作历史小说《东坡三贬》的想法。由此,在研究苏轼的过程中,逐渐留下这些深度认识苏轼及其诗文的学术文章,最终付之枣梨。

晚年的郑老先生寓居杭州,但一直惦记着家乡的文化事业以及我们这些旧友新朋,总要隔三岔五地回家乡住上数日,一来是会友,二来是过问和商讨严州文化的研究工作。作为郑老来说,早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大可安享晚年,但我知道文学是其生命,故乡是其归途。他的笔不会停留,没有人怀疑他的新著会又一次问世;他对故乡的挚爱不会淡漠,没有人怀疑他对故乡的那颗赤子之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郑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的绚绚烂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