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9日

重温浙大西迁梅城往事 感悟爱国救国的“求是精神”

阅读数:283   本文字数:787

本报讯 1937年11月15日,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乘船抵达建德梅城,由此走出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文军长征”第一步。回溯浙大西迁的梅城往事,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那段艰难办学时光的珍藏。

1937年8月,杭州局势危急,竺可桢赴梅城考察后,10月5日浙大决定迁校梅城,随即派人到建德落实部分房屋并解决水电问题,至10月30日,建德校舍修缮及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据梅城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竺可桢校长当时选择梅城作为浙大西迁首站,是考虑到梅城曾经是州府所在地,可以容纳学生的房屋以及所需物资相对其他地方更为充沛。当时浙大师生过来以后,当地群众非常欢迎。

浙大师生迁至建德后,师生最不适应的就是看不到报纸,不了解国内外消息。于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浙大日报》应运而生。学校每天安排两名学生收听广播,把消息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编辑,用蜡板刻出来,连夜印好。《浙大日报》每天刊出500份,从12月1日开始,梅城的一些当地人会到街上买一份《浙大日报》,了解战事新闻。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建德群众对于整个国情了解得更为深透,也更加鼓舞了广大师生和当地群众融入到抗战中。

抗战时期,浙大与国家同命运,学生踊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上海保卫战尾声时,12位勇士报名抗日,竺可桢校长亲自送行。浙大千余师生在建德驻留45天,虽遇人多房少、水电匮乏之困,仍坚持授课,以艰苦环境砥砺意志,保持优良校风,为建德留下百年名校的精神印记。

为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弘扬浙大西迁精神、求是精神,以及在抗战这种特殊困难时期向善好学的精神,梅城镇近年来提升打造了一条浙大西迁研学线路:从福运门开始,通过市民路、浙大路到府前街,最终至浙大西迁纪念馆,整条线路遍布了各种浙大西迁元素。

回望浙大西迁的这段历史,那些留存的档案、日记、老照片、老物件和老建筑都是珍贵的财富,充分体现了浙大先辈“读书不忘抗战”的爱国精神以及在艰难环境下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

(记者 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