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9日
下涯镇以“乡村调理师”赋能基层治理新变局
阅读数:437 本文字数:1387
本报讯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始终是破解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路径。下涯镇聚焦基层治理中党员代表作用发挥不足、“干部干、群众看”、群众信任度缺失等现实问题,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乡村调理师”工作机制,总结形成“136治理”模式,走出一条“组织带路、骨干带头、全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党员必须要当先锋、打头阵。下涯镇通过搭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三级架构,不断夯实红色先锋队伍,推动党员和村民代表真正走进农户家中。全镇985名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7181户农户,通过“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领办民生实事等方式,实现常态化走访和民意畅通。创新推出“挑刺、问计、助力”三张卡片,定期召开党群连心会、网格议事会、村事决策会,建立健全“党员上门问事、群众参与理事、党群研究议事、干部领衔办事、群众合力评事”的全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治理实践。仅上半年,就收集各类问题427个,处置387个,处置率高达90.63%,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与此同时,下涯镇积极推动“村社吹哨、多方响应”机制,整合党建联建单位、辖区企业、包干组团等力量,实现协同治理。通过“乡村梦想家”“村企联建”等平台,广泛吸纳企业人才、文化能人、青年群体担任“村情观察员”,跨界参与乡村建设。例如,中策橡胶工会主席许剑受邀担任春秋村党委委员,“乡村梦想家”吴核被聘为之江村党总支副书记,有效拓宽了人才使用渠道。文化治理也成为一大亮点,“歌之江”合唱团、丰和“舞妈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参与村庄事务,艺术党支部功能不断发挥。“四个一”活动——每月一次夸夸大会、每季一次邻里歌(舞)会、半年一次成果展示、每年一次乡村村晚,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保洁、活动组织和矛盾调解等公共事务的热情,累计发动群众1258次,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发展层面,下涯镇坚持“大发展”与“大平安”同频共振,持续推进之江湾共富联合体建设,创新推出“青村合伙人”“数字游民创想地”等青年返乡创业平台。通过“兜底+分成”“销售+分成”“管理+分成”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实现资源、人才、产业、品牌和利益的全域整合与共享。截至目前,已有94名青年返乡创业,落地蓝莓三产融合示范园、施家停车场、“建德味道”直播基地等19个产业项目。今年1至8月,带动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增收517万元,强村富民成效显著。
下涯镇的实践表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放下架子“听”,让群众拥有话语权。镇党委书记带头走访,党员和代表常态联户,通过“三张卡”机制畅通表达,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格局。其次要扑下身子“干”,以实际成效赢得信任。依托“三个一批”原则和“三个会”机制,实现问题清单化、分类处置和闭环销号,让群众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政府的作为。最后要敞开胸怀“带”,激发群众的参与感。通过“挑刺、献计、助力、代言、添彩、点赞”六项举措和“五事”工作法,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治理,尤其注重发挥妇女等群体力量,推动“文化治理+”落地生根。
下涯镇“乡村调理师”的探索,不仅重塑了治理架构,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其核心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和受益人,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下涯样本”。
(记者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