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5日

市人力社保局从群众利益出发 以“建德师傅”品牌让增收惠及万家

阅读数:694   本文字数:1540

本报讯 市人力社保局始终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以“建德师傅”品牌建设为抓手,切实帮助群众增收,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围绕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核心,该局将精力集中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构建起“需求导向、政策保障、平台支撑、激励引领”的全链条培育体系,精准对接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业等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德师傅”培育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建德师傅”4万余人,带动创业就业11.21万人,创造全产业链产值113亿元,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过程中,市人力社保局紧盯群众增收实际,把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聚焦豆腐包制作、草莓种植、“建德阿姐”等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的领域,持续深化“3+X”培育模式,不断拓展培训门类,现已覆盖建德美食、蛋鸡养殖、无人机操作及白莲种植等多个方向。目前,“建德师傅”项目已开发12类省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通过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培训资源与群众意愿,积极开展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兴职业培训,今年以来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2000余人,新培育“建德师傅”3300人。同时,围绕高精尖紧缺职业(工种),推进与市内外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合作办学,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贴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培训,目前在培学员已超800人,帮助众多职工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了工资增长。

针对群众在技能提升和创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等难题,市人力社保局出台《关于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配套“1+N”政策,已累计发放技能补贴800余万元。创新推出“技能+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全国首个品牌技能共富驿站,发放“技能共富贷”19.82亿元,有力缓解群众创业资金压力。建成豆腐包、无人机等4个公共实训基地,打造集标准开发、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实战实训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孵化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培育模式,已帮助850余名参训群众全部实现就业,其中260余人成功创业。

平台建设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市人力社保局推动成立杭州区县(市)中首个高技能人才协会,开展“技能生花”系列交流活动50余次,线上线下参与超400万人次;构建“技能建德”与“建德师傅”双轨竞赛体系,举办7场职业技能竞赛,80余人获“技术能手”称号,有效提升群众在技能成长中的获得感。通过实施金银铜分级评价、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落实人才专项待遇等举措,3人获评省特级技师,1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推动形成“学技能、涨工资、受尊重”的良性循环。同时,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契机,广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事迹,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始终聚焦群众需求,才能精准对接群众期盼。市人力社保局坚持深入一线了解民意和实情,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传统技艺培训入手,逐步扩展至契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技能项目,并积极推进“一站式”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培训即就业、结业即创业”的无缝衔接,切实回应群众不断提升技能的愿望。

创新服务载体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市人力社保局通过开展“匠心奔腾·技能生花”会员交流、抖音直播“建德技时享”、技能大师“五进”志愿服务、优秀技能人物访谈等线上线下活动,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局限,延伸服务触角,推动群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甚至“自主组织”转变,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参与度。

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力保障。通过推进“建德师傅带农富”行动,帮助更多群众掌握实用技能、拓宽增收渠道。2024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4万元,“建德师傅”人均收入提高至10.27万元,年均增收4.93万元。实实在在的成果提升了群众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吸引更多人通过技能学习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记者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