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5日

“两山”润建德,靠山而兴的文旅蝶变记

阅读数:730   本文字数:2485

本报讯 骑行于竹海之间,夜宿于溪畔小屋,山野运动已然成为新潮流;村民转身变管家,农房改造为客房,月入过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我市通过EOD模式创新及“合作共富”机制探索,成功将“乐游山”的愿景化为现实,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下包村:一条山地赛道唤醒沉睡山村

 

乾潭镇下包村地处偏远,山路狭窄,地势落差显著。但这片土地,其实蕴藏着无限潜力——绵延起伏的山地、茂密幽深的森林,正是开展山地运动的绝佳场地。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独特优势,决定以山地自行车运动为突破口,打造杭州勇峰自行车公园。

赛道设计秉持“抽林建路”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植被,经过数年精心规划与建设,如今的公园已成为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的天堂。这条获UCI认证的专业速降赛道,自2023年建成以来已承办省级以上赛事20余场,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而下包这个曾经沉寂的小山村也迸发出澎湃活力。每逢节假日,各地骑行爱好者齐聚,村庄热闹非凡。“这个赛道我们来过好几趟,骑行的感受包括沿途的风景及服务,都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浙江省内,应该算是最专业的赛道了。”来自宁波的骑行爱好者徐先生说。

如今,凭借独特的山地资源,下包村积极发展“体育+旅游”模式,吹旺了乡村烟火气。随着游客量激增,乾潭镇顺势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村内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曾经的沉睡山村蜕变为体育文旅共富样板。

乾潭镇现有林地面积39万余亩,占全镇总面积的83.03%。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乾潭镇积极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了马岭天观等重点旅游项目。自2023年马岭天观景区对外试营业以来,每年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此外,乾潭镇还抓住我市创建轻极限运动之城的契机,围绕“寄情山水·运动乾潭”的主题,打造了飞拉达、天空之境、玻璃水滑、四季旱滑、漂流、骑马、户外越野、ATV等轻极限运动项目。“体育+旅游”模式正全面改变乡村风貌,激活旅游新动能。

 

航川村:一片闲置农房,铺就农文旅发展共富路

 

几年前,航头镇航川村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内农房闲置率高,仅有的几家农家乐生意冷清,村民收入微薄。如何激活闲置资源,带动村庄发展,成为摆在航川村两委面前的难题。

通过考察调研,航川村立足自身山水风光与田园风貌,把目光投向民宿产业。2023年,“139乡宿品牌”应运而生,以“住一晚吃三餐每人139元,节假日不涨价”的超高性价比策略,迅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村集体成立“家味航川”公司,采用“六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结算,分户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宿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混乱、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小阿姐民宿主董涛娟原来是一名工厂的职工,听说家乡发展不错,于是回乡开起了民宿,生意红火。“现在的话,一个月净利润基本上有一万多元。看见客人满意,我就特别开心。”如今,航川村已经成为周边及杭州、上海等地游客乐享田园风光的目的地。“确实山好水好空气好,下次还要来。”来自杭州的游客说道。

通过引入“139乡宿”集群模式,截至目前,航川村民宿经营业主达到32户,床位700余个。今年1—7月,全村民宿实现营收450万元。短短几年间,航川村从一个经济薄弱的村庄蜕变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村,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随着产业的完善,航川村成为青年创业沃土。蒋倩依敏锐地捕捉到家乡的发展机遇,从广东返回故乡,在村里创办了掐丝珐琅工作室,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实现了“创作自由”。

随着人气集聚,航川村不断拓展业态边界,军中梦研学基地、预见云朵农业体验园、草莓番茄自由采摘区相继落地,与“139乡宿”集群形成互补矩阵,不少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前来度假旅居,沉浸式体验乡村慢生活。

 

李家镇:一枚人牙撬动家乡蝶变

 

李家镇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过去这些资源一直沉睡地下,未被充分利用。而在李家镇发现的“建德人”牙齿化石,将浙江的人类活动历史追溯到了约10万年前,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除了古人类牙齿化石,李家镇还保存有丰富且完整的菊石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2.7亿年。为了充分发掘化石多重价值,李家镇利用新桥村的闲置泥墙农房建起了乡村化石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亮家底”,陈列菊石、鹦鹉螺、角石、贝壳、海林檎、毛羽叶等多种古生物化石。此外,还陆续建起方解石晶体馆、昆虫馆、化石清修中心,获评杭州首个“全国地质文化镇”。

为了让研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化石馆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团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和游客讲解古生物知识、化石形成过程以及地球演变历史。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化石、参与化石修复模拟等活动,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实践能力。

自从化石与地质研学基地开放以来,李家镇吸引了众多学校、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接待省内外科普研学团队4万余人次,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每个周末均有建德市域以外的研学团队前来。研学之旅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围绕化石资源,特别是“建德人”牙齿化石带来的影响力,李家镇成功打造出化石研学这一特色文旅项目,将沉睡的化石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新的内涵,推动了文旅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

 

 

【后记】为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一轴四区多点”空间布局,近年来我市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民宿实现升级改造,文旅招商专项政策顺利落地,成功构建“文旅+农业+运动”的产业矩阵。2025年,游客复购率达到60%,户均月增收3万元。

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还让当地居民共享了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让建德的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文旅发展的底色和根基,续写“两山”理念实践的新篇章。

 

(记者 纪雪聪 方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