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2日

一寺春秋,万缕福荫

阅读数:826   本文字数:1897

□ 王 娟

 

 

小时候,听得城外的钟声,仿佛看见木鱼轻敲,经卷翻动。院里的老人说敲钟的庙里,还有一遇水而长的石头,高一丈七尺有余,周三丈五尺,色褐黑如铁。跟着大人前去探访,发现那奇石就藏在乌龙山南麓的山坳里,像一枚温润的黑宝石,被青翠山峦轻轻托举。

奇石从何而来,不得而知。只知在唐代,一位叫少康的大师云游至此,将奇石雕凿成一尊“阿弥陀佛”像,佛缘自此结下。千百年来,白云苍狗,世事变幻,不变的是这尊奇石。烛照路,香导引,渐成今日之山寺。因寺旁有泉,四时不竭,故名玉泉寺。

奇石通灵,玉泉濯尘。一石一泉,镇寺流芳。当晨雾还未散时,山中的钟声便落进山下府城。千年的古寺,日复一日,守护着山下人家的平安喜乐,四季轮回。

夏日的玉泉寺,谷幽风清,鸟啼蝉鸣。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明晃细碎的光影让人酣畅。深呼吸,连草木香气都是克制而温柔的。殿前为孩子祈福的母亲,跪于蒲团,双手合十,深情凝视,又轻轻念叨。继而伏身,用额头、手掌、双膝,用全身的骨骼扣动佛堂,虔诚礼拜。鼻尖沁出的汗珠在光影下,宛若细小珍珠,晶莹剔透。

 

 

大殿前,古樟撑起一片浓荫,祈福后的母亲在树下歇脚,静听蝉鸣。这世间,为人父母,最大的期许,莫过于孩子的平安和成长。风拂影动,蝉鸣声时而高亢欢快,时而缓慢悠长。生命的昂扬,尽在这声声不衰的林间交响乐中,似是对母亲的激励,也是对愿心的传递。用心用善念浇灌幼苗,直至开出幸福之花,这是母亲的朝圣,也是佛家的培福。母亲的虔诚,每每想起,都让人心生安详、敬畏和祝福。

秋日的玉泉寺,苍松翠柏,丹枫尽染。当赤橙黄绿与寺庙的黄墙黛瓦构筑成秋日绝美画卷时,总想一盏清茶,付岁华。人生无常,何以自渡?访寺,成了尘世人清空自我、亲近佛理、放松内心的法门。进得山门,沿着林间夹径去往钟亭,一路松针阔叶,踩得步履沙沙作响。绕过两个弯,可见飞檐翘角掩映山间,虽偏安一隅,不失悠然与肃穆。上得钟亭,凭栏远眺,双塔凌云,江水泱泱,心境骤然辽阔。

从钟亭绕回主殿明堂,香烟袅袅,梵音阵阵。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修行,亦是借助寺院的道场,修福修慧。三炷香之后,庭院小憩,看风过竹杪,雁过长空,跟师父念叨近日的不顺遂。师父惠赐福袋,宽慰道:“修行要有胸襟,放下执念,善心待人,宽心处世,福运自来。”细细思量,人到中年,风云看淡,更应懂得惜福,懂得在逆境中,享受磨砺之光,笑对晚风。下山路上,见莲池中锦鲤游弋,尾似凤翎,一来一往,荡开了经文倒影。

冬日的玉泉寺,万籁俱寂,唯闻禅音。每一记钟声,都仿佛在天地间写下一首神秘的偈语。偈语夹在风中,把天空吹得高远澄澈。踩着积雪,再往山寺。山门外,腊梅已开,一缕幽香,在鼻息间缠绕。还未凑近,一朵落在了肩上,素心圆瓣,一如初放。拾级而上,佛堂院落错落有致,翡翠山屏,林障掩映,与初雪覆盖下的寺院建筑完美契合,宛若宋元画卷。

药师殿礼拜后,为家中病重长辈恭敬供灯、诵愿。灯火明明灭灭,皆是善念起落。生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累生累世里,没有祖先,没有父母的生养之根,何来后人的生命之花。师父亦道:“要懂得感恩,与长辈根脉相连,能量相通,才能更好地得到能量加持。孝敬,是因为我们需要去承接前辈的精神,后人的福气是他们给的。”这是知福。息园廊下,师父斟茶,一杯复一杯,茶香混着檀香,空气里弥漫着未尽的温婉,已不觉凛凛冬寒。

冬去春来。山门旁,沾了晨露的梅枝,悄悄结出了清嫩的果,香火气混着融雪的湿意漫过层层石阶,扑面而来。

春日的玉泉寺,水汽凝聚,云雾缭绕,像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亭台楼阁,绿树繁花,无一不是美,连廊前观音池的龟甲也开始划开细浪,成群结队地爬上叠石沐浴着阳光。寺中清泉,自上而下,流经之处,四壁苍苔痕生,沁绿逼人。清泉即玉泉,终年清澈甘甜,传闻煮茶饮之,可怯百病。

登古道,观遗址,再访弥陀殿石佛。师父长衫飘逸,步履从容,带我们绕到奇石的背面,秉烛近看,被无数双手摩挲得锃亮的石壁上竟隐约呈现一个“福”字纹路,字迹已然模糊,却依稀可辨。师父轻轻说,石佛,一丈金身,面容慈悲,在此立了一千多年,我们只知奇石谓之“息石”,却从未有人发现息石背后的玄机。这算不算是少康大师,或是历史长河中的其他先贤冥冥之中为严州人民种下的福气?

一寺春秋,万缕福荫。从种福,到培福、知福、惜福,佛门四福如莲花般次第绽放。绕回弥陀殿前,举首望佛,这一刻终于明白师父寥寥数语里的意味深长,这座隐于青山翠谷间的千年古刹,何为“福地”?这里的一石一泉,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天地灵气与四季禅意。它的祥瑞如石头般内藏深厚,恒久不移;如溪水般缓缓流动,从未枯竭。它以最包容的姿态,静候每一位有缘人在此与福泽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