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9日
桥岭村“幸福方桌”:一碗热饭里的乡村温情
阅读数:253 本文字数:1145
本报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楼街道桥岭村盘活原甘岭自然村村委会、甘岭小学旧址等三处闲置房屋资源,在更楼街道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将闲置房屋改造为功能复合的农事服务中心,并在此孕育出守护老人“幸福食光”的关键载体——“幸福方桌”。
中午时分,桥岭村的志愿者提着饭盒,轻车熟路地走向村民秦友春的家。这一口热饭,对于双目失明的秦友春而言,不只是温饱,更是被村里惦记的踏实暖意。在桥岭村,像这样被热乎饭菜守护的暮年时光,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日复一日的真切幸福。
桥岭村面临的“银发浪潮”冲击并非孤例,却格外鲜明。该村单身低保人员29名,60岁以上老人达298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55位。这些数字背后,是许多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日常困境。独居老人一碗冷饭将就一天,高龄长者守着灶台力不从心——这些画面都曾是桥岭村无声的民生痛点。
桥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美红说,去年走访时发现村里老年人在家里吃的都很随便,经常吃剩菜剩饭。老年人强烈要求村里办个老年食堂,他们的子女也很支持。然而村里太偏僻,经济收入也不是很好。幸好得到民政部门和更楼街道的支持,才最终把村老年食堂办起来了。
目前,桥岭村已有50余位老人选择在集中就餐点享用午餐,另有20余位老人则因助餐点的便利而受益。风雨无阻的送餐服务,确保热饭准时抵达餐桌。桥岭村村民唐爱昌说:“老年食堂的红烧肉我很喜欢吃,米饭软硬适中。家人在外面工作没人烧饭,老年食堂办起来,解决了我们吃饭问题。”
桥岭村妇女主任侯继红介绍,每天,老年食堂菜品的运送、切配、清洗,全部由村两委和网格员分工负责。
桥岭村老年食堂的炊烟升起,不仅暖了老人的胃,更点燃了四方爱心汇聚的热情。消息传开,本村村民积极响应,自发捐赠自家种的蔬菜,连早已迁居外地的“老桥岭人”也闻讯而动,纷纷慷慨解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亦被此民生善举吸引,捐款捐物络绎不绝。一笔笔善款、一袋袋米面粮油,承载着滚烫心意汇向“幸福方桌”。
邓美红说:“让我们最感动的是老年食堂刚办起来,就有这么多村民来支持,很多村民捐款捐物。光光大米就捐到了1700斤,还收到了9600元现款及其他物品。我们会尽量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到底。”
“幸福方桌”的暖意仍在不断扩散。为让更多偏远自然村的老人共享便利,村里计划把送餐服务延伸覆盖至全村9个自然村,确保每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
【编后语】当正午阳光洒满桥岭村,老年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围坐笑语盈堂;志愿者穿梭于村巷,保温盒的温度直抵家门。一碗平常的饭菜,因倾注了全社会的守护与期盼,便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暖流。事实证明,只要用心用情回应“一老一小”最朴素的心愿,便能将民生关切转化为推动乡村前行的坚实步履,让每一片乡土都成为承载幸福的热土。
(记者 吴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