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4日

小人书

阅读数:239   本文字数:2052

□ 朱耀照

 

 

小时候,最大的爱好是看小人书。

第一次接触小人书应是五六岁光景。夏日,大人们都顶着炎热的太阳下田抢收抢种了,村里只剩下我们这些稚嫩的小孩。财是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大三岁,自然成为领头羊。这一天,几个孩子追随他走进他家,爬到楼上。光线从朝东的窗户照进来,将熏黑的木壁、破旧家具以及尿桶照得异常明亮。财坐在雕花的木床上,翻着一本纸质泛黄的小人书。我们围在他的身边,听他指着绘着人形的图画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解。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都装作很懂的样子。“这些人为什么穿那么奇怪的衣服?”我问了一句。财不屑一顾地回答:“他们是古人。几百年前的。”“古人,这小人书能让我认识古人!”我感到新奇。就这样,那本后来才知道的名为《逼上梁山》的小人书,让我初识了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世界。一颗伴着好奇而降的种子从此植入我幼小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生根、发芽、开花。

九岁到建德拜年时,我对小人书的痴迷达到了顶峰。也许是身处异乡、语言不通的缘故,每到一处,就让父亲向亲戚借小人书。拿到书,就在明亮的窗户下,静静地翻看起来。一位面庞黢黑的老者跟父亲说:“这个牛皮蛋,只有小人书,才能让他安静一会儿。他那么喜欢读书,可能以后一直要跟书打交道了。”父亲抽着旱烟筒,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笑着说:“他,将来不是个饭桶,就不错了!”那人不会知道,我不会读书,我只是走马观花一页一页翻过去,见到有趣的图画就多看几遍而已,至于那些不很相熟的说明文字,像避开绊脚石般忽略就是了。

在和村,我收获了第一本小人书。伯伯家门口不远处便是供销社,里面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个图书专柜,内有十几本小人书。我便一天几趟往供销社跑,将脸贴在冰冷的玻璃橱窗上将每本小人书的封面看个遍。光看封面总不过瘾,再加上总要看营业员不悦的脸色,我就央求父亲给我买。我说,小文的爸爸在杭州工作,每次回来都会给儿子带很多小人书;你常年不回家,从来没给我买过。我陪你到那么远的地方拜年,你应该给我买一本。“爱”中生智,这些话将父亲镇住了。他从口袋里拿出一角钱,让我自己买。我又隔着橱窗研究半天,最终从一脸不耐烦的营业员手里接过一本薄薄的小人书。它叫《渔火》,讲的是一个学生成长为新渔民的过程。因当时着迷于冲冲杀杀,没看多久,我便没了兴趣。这本书后来被带回家,保存在旧书柜里,现在或许还能找到。

在拜年进入尾声时,生性古板的父亲赶了一回“时髦”,带我乘船到梅城游玩。水天一色,两岸风光旖旎,南北双塔交相辉映,水乡美景令人陶醉。可我的心早就跑到了街面。梅城很大,街道两旁都是新旧房子,其中店铺并不多。正午,春日的暖阳照在平整的石板上,将父亲与我的影子压得很短。我与父亲一前一后走着,肚子里都发出咕咕的抗议声。我俩都在东张西望,只不过父亲在找吃的地方,我却是在追梦——一个做了无数遍的梦。上天垂怜苦心人,梦想成真。“新华书店”,前额顶着几个红色大字的店铺就在前面。来不及跟父亲打招呼,我就一头钻了进去。果然是大城镇的书店,它与和村供销社有天壤之别,光小人书就有好几个橱窗。外面的世界似已停止,这里只有我与小人书倾诉相思的声音。略暗的光线下,我的身体一点一点贴着橱窗挪动,检阅着排列整齐的小人书方阵。而小人书们也似在翩翩起舞,一个个向我展示自己新奇而多彩的世界。“阅兵”结束了,我才大梦初醒般回到现实。走出店门时,阳光特别刺眼。我按了按饱满的口袋,心里非常高兴。那本厚厚的《杜鹃山》的影印本,花了父亲整整三角钱。它是我从营业员拿出的几本小人书中认真翻阅才选中的,内容丰富,让我感到物有所值。后来拿到学校,它大受同学们欢迎,让我风光了好几天;但最终被借来借去,借得无影无踪了。为此,我难过了很长时间。

上初一时,我已看过许多小人书。当时的小人书无外乎是反映革命战争的和阶级斗争的。有表现人民军队在抗战时不屈不挠精神的,如《雁翎队》《地雷战》等;有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如《沸腾的群山》《铁人王进喜》等。但我更喜爱表现儿童生活的,如《黑子》《小号兵》《渡口小艄公》《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等。它们像汩汩甘泉,滋润着纯洁的心灵,像缕缕阳光,时时催生着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大树之长成。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看小人书不再是难事。在树阴下、走廊旁,小人书借阅处随处可见:几块隔板,各种各样小人书排列,几条小凳子,也基本坐满了与我同龄的人。他们低着头静静翻阅着小人书,让精彩的故事在真善美的心河上潺潺流淌。但对这种惬意的精神享受,我不再羡慕。因为,我与小人书的热恋早已结束。高一阶段,我迷上了小说,觉得小说比小人书耐看。因为小人书的图画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小人书的说明文字又失去了小说或故事的原汁原味;又感到小人书乃小人所看之书,我已成人,不宜再看。

不知何时,小人书又热起来了,它被列入收藏对象。薄薄的小人书,如果出自美术大师之手,品相好的,能卖到几百元一本。我的旧书柜里,当然也有几本。但在旁人看来,它们破破烂烂,一文不值。只有我知道,它们是无价之宝,与我的童年一起,值得在心中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