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8日

梅花城新说

阅读数:610   本文字数:3182

□ 周俊

 

 

梅城,作为千年严州古城的府治所在地,自旧城改造后开城以来,随着宣传力度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品尝美味佳肴,游览美丽山水的同时,常会听到当地居民颇带几分自豪地介绍古城景点:“天下梅花两朵半,南京一朵,北京一朵,梅城半朵。”这里所说的梅花,指的是城墙雉堞形状似梅瓣,而非种植的真实梅花。纵观国内一般城墙的雉堞都是呈方形,而梅城的雉堞却是呈内带三孔的三角形半朵梅花状。在民国时期描述梅城城墙的一些文章里,也有说成是半圆形的,这或许是因远近或高低观察角度不同产生的视觉差异而已,并不影响这半朵梅花形雉堞的与众不同。

梅城又称梅花城,其来源在民国八年版的《建德县志》有明确记载:“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而梅城镇的名字,则在1938年为方便防空避难拆除城墙时方才正式固定下来。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南京、北京作为京都,雉堞规制高是说得过去的,何以浙西山区里的一个小小州府也可以建造这种形状的雉堞呢?建造者就不怕有僭越之嫌而脑袋不保嘛?对此,近现代有许多的文史研究者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但较为集中的说法有二:

其一,是说当年汉武帝刘秀派人四处查访,好不容易在富春江畔找到老友严子陵,硬要接他去京城做官。严子陵到京与刘秀叙完旧后,却不愿意留下来为官,只是在离开京城时,请刘秀赐予了一根梅花绳,继续回到富春江畔隐居垂钓,并在三江口的平地上,也就是现在的梅城所在地,拉起梅花绳圈地建了一座梅花形城池。有奸人向皇上告状,说观城池之形有出帝王之象,严子陵看来是想谋反。严子陵遂以严州当地土话“梅花绳”和“梅花城”的谐音,辩解是奉旨行事筑的城。皇上又下旨将城墙内缩,将西湖划出城外,以“独目不成龙”破局,严子陵才得以侥幸过关。这一说法,虽借古代历史名人引申出了梅花城的由来,却未能解释梅花状雉堞建造的原因,而且笔者以为,用当地口音去糊弄皇上,这种解释似乎也太过离谱了一些。

其二,元末明初,岐阳王李文忠镇守严州。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外甥和养子,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宠爱,凭借历年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在朝中排名靠前的重臣地位,在重筑严州城墙时,让历来信奉风水的朱元璋除了在南京京城采用梅花雉堞外,特地恩准严州改筑城墙时也可采用梅花雉堞。笔者翻阅了明代志书,从明代万历《严州府志》的府城图上确实看到三角形梅花雉堞的标记。但令人不解的是,比万历朝稍早一些的弘治朝编纂的《严州府志》却又标注的是方形雉堞,如果是元末李文忠所建梅花城,则弘治《严州府志》就应标注成梅花雉堞。如此看来,很有可能是在弘治和万历之间的正德、嘉靖、隆庆三朝中的某个朝代出现的梅花雉堞。

既然正史无记载,只能求诸野史了。笔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在1940年9月15日《社会日报》上,作者秋骚写的一篇题为《豆架说奇》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而这篇文章介绍的主人公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名叫宿应麟的严州知府,梅花雉堞的由来似乎与这位知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宿应麟,原名宿应参,字季瑞,号槐庭,正德十年(1515)正月初五日生,山东掖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曾任广东道试监察御史、两浙巡盐御史,上疏请开海禁。因其平素为官直言陈奏,皇上嘉其忠直,赐名应麟。嘉靖三十四年(1555)外补严州知府,在此任职三年。

严州地僻山区,其“上撼皖赣,下窥两浙”的独特地理环境,决定了东南地区一有兵事,严州首当其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严州城多年受连绵的兵火浩劫,因而元气大伤。宿应麟到任之际,正值兵荒马乱之时,在东南沿海一带,有史上著名的海盗汪直、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占据海岛,勾结倭寇四处劫掠,占乍浦,攻杭垣,窜扰严州、徽州,令钱塘江上游沿江各城池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宿应麟见形势严峻,觉得非加强军备不可,因此马上着手置办兵器,将严州城里百姓动员和组织起来,教授军阵攻防之术。他带人到处巡查,又见原有城墙破旧而单薄,即征集民夫加高加固城墙。这时,有位堪舆先生向其进言,认为从地理上来看,狭长的严州城就如水中的一叶孤舟,而孤舟缺少中流砥柱,恐怕难以稳固,需在新安江两岸的两座山峰上各修筑一座宝塔,以之象形用作破解之法。同时,雉堞需筑成梅花瓣形,盖因梅花耐得住冰雪,而“冰”与“兵”谐音,只有这样,城墙才能挡得住敌军的进攻,城中百姓方可免受兵火的侵扰。

宿知府对堪舆学本就深信不疑,闻言深以为然,立即下令将雉堞改筑成梅花形状。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紧施工,眼见得城墙修筑过半,宿知府悬着的一颗心也渐渐地落了下来。然而,就在这紧要当口,严州来了一位名叫赵文华的朝中官员,这位赵大人乃是浙江慈溪人,嘉靖八年进士,进入官场后与朝内奸臣严嵩相互勾结,并认其为义父,成为严嵩奸党的铁杆成员。凡地方官员奏章到京,赵文华必将副本送严嵩、严世蕃父子先看上三四日后,方才将奏章进呈宫内,因而颇得严嵩赏识,得以官运亨通,以工部右侍郎掌通政司事特加兼尚书,再兼以少保衔,可以说是权势不小。这年赵大人奉派巡视闽浙督察军务,本性使然,沿途干了不少陷害忠良、冒抢军功的缺德事。赵大人在点视完总督胡宗宪的军队后回京,途经严州暂作歇息。上司大驾光临,宿知府给以接风本也属官场常事,对地方官员来说,甚至有可能是巴结上司的大好机会。只是这赵大人平日里倚仗权势,贪酷成性,其卑劣的人品平素里即深为宿知府所不齿,因而宿知府的接风酒宴办得十分俭朴,也未另备厚礼相赠,这自然引得赵大人极为不快,在酒席上就借故找碴,厉声呵斥起宿知府来。宿知府本是个刚直不阿之人,受不得这等窝囊气,当场就硬着脖颈大声抗辩道:“某只知奉旨抚民,断不敢掊克聚饮,以污钦使。”这番强硬的言语顶撞,令赵大人理屈词穷,顿时恼羞成怒,离席拂袖而去。赵大人连夜写就弹劾宿知府的奏本,差遣手下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密奏中称宿知府的罪名是“练兵聚械,越制筑城,图谋不轨。”说宿知府练兵是为了谋反的罪名当然不实,但未经皇上批准越制筑城却是不争的事实。皇上批阅奏本,下旨将宿知府解往京城听候发落。宿知府接到圣旨,自知已是百口莫辩,恐怕此去凶多吉少,遂于严州府衙中仰药自尽。城内百姓每每登城墙眺望双塔,手抚梅花城堞,知宿知府死得甚冤,感其恩德,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此段情节,虽无正史记载,但从弘治、万历两朝所绘府城图上雉堞形状的截然不同,结合宿知府为官的耿直脾性,以及任职严州时的年份和当时军情紧张的时代背景,其有意无意间僭越规制修建梅花雉堞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作为严州梅花城由来的新说或许也未尝不可。

当然,从细节上来说,此说与历史上宿知府最终真实的归宿、南北宝塔重新修建的原由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两座宝塔的修建,实际上是严州官员和百姓出于州郡读书人考取功名的考虑,从风水学上来说,“卯巽二峰重建塔,状元从此冠群英。”明嘉靖左副都御史鄢懋卿撰书的《重建卯巽二塔记》石碑犹存,对此说的很明白。南峰塔在知府张标任上即已筹建,历经庄壬春、杨金、宿应麟、韩叔阳几任知府才得以完工,其中主要以宿应麟、韩叔阳两任知府出力为甚;北峰塔则早在宿知府到任之前,就由知府张标、庄壬春完建。而宿知府的犯事,实际上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逢朝廷采木江浙,因未能满足上司的索要,得罪工部郎中李方至,被其参奏而遭逮捕。此案后经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总督胡宗宪、兵部尚书郑淡泉等人勘明,宿应麟不久即官复原职,之后屡有升迁。在民国八年版《建德县志》的卷九《职官志》中有记载:“宿应麟,初名应参,山东掖县人。嘉靖三十四年守是州,鲠介刚方,得于天性,而又愷悌接物。在任三年,豪右屏迹,狱无冤民。后忤督木使者,被逮,寻释。历官河南按察副使。”而在《山东通志》(康熙刻本)卷二十六《选举志》中标注其“仕至苑马寺卿”,应该是从三品的官员。

梅花雉堞建造的年代,虽众说纷纭,但不会晚于明朝是有据可查的;而梅花城的由来,相信一定是和这奇特的梅花雉堞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所做此文,也算是对梅花城由来的又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