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20日
让人才安居和企业发展双向奔赴 航头镇全链条助企产才共赢
阅读数:354 本文字数:1380
本报讯 今年5月底,航头镇大店口人才楼的220套公寓,将正式迎来首批126名企业职工入住。为解决企业留才难、成本高、服务散等问题,航头镇政府联合建德经开集团,将大店口人才楼打造成助企服务“主阵地”。
这座“人才港湾”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8616平方米,历经土地征迁、企业腾挪、需求摸排、定制设计等环节,通过全流程精准施策,让人才安居与企业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它不仅是职工安居乐业的新起点,更是航头镇政府全链条助企服务的生动实践。
征迁破题:
低效用地上的“安居支点”
大店口人才楼选址原为新安江塑料助剂一厂低效建设用地,涉及六家经营主体需要腾退攻坚。航头镇组建由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等组成的“攻坚专班”,创新“政策上门+情感沟通”工作模式,针对企业主核心诉求,优先解决征迁补偿、产业安置等问题,45天内完成全部签约,腾挪出的8616平方米土地用于人才楼建设,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
企业腾挪:
拆宿舍建厂房的“双向赋能”
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紧张,沈氏节能企业面临着员工宿舍占用生产空间的发展瓶颈。为突破产能扩张桎梏,加快新生产线投入,航头镇协助沈氏节能企业制定“拆宿建厂+人才楼托底”的空间腾挪方案,拆除沈氏节能3亩土地上的老旧宿舍,完成复杂的杆线迁移工程,释放核心生产区域。原址新建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产能提升达18%。同步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在人才楼为企业配租220套公寓,构建“330余名员工拎包入住”的解决方案。此举不仅消除老旧宿舍的消防隐患,更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每年20万元宿舍维护成本转为研发资金,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新动能。
需求摸排:
从“政府主导”到“政企协同”
大店口人才楼建设初期,航头镇发起“企业员工需求大调研”,深入走访14家企业,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65条意见,将员工诉求转化为装修设计的刚性指标。220套公寓构建多元户型体系,包含10套挑高跃层、126套双人标间、84套单人标间,精准匹配企业员工差异化居住需求。配套规划商业服务街区、员工食堂及全品类生活设施,并针对沈氏节能、普林艾尔等重点企业,制定个性化需求,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实现从政府单项供给向政企协同共建的模式升级。
产才融合:
安居效应激发“倍增效能”
“让人才扎根,让企业壮大,是我们服务的终极目标。”航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航头镇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特色服务”三维保障体系,让企业职工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升级。基础服务升级改造污水管网、配套新能源充电桩;增值服务联合工会、团委开设“职工夜校”,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各类文体活动等,商业区内引入连锁商超、餐饮品牌,打造“10分钟生活服务圈”;特色服务针对技术骨干推出“人才定制包”,涵盖子女入学协调、免费体检等专属权益。沈氏节能首批即将入住的126名员工中,85%为技术岗位骨干,居住环境的改善直接转化为生产效能的提升,员工流失率降低,人均产能提高。人才楼投入提高了外来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形成“安居留才—才促产兴—产引英才”的良性循环。
从土地征迁的“攻坚仗”到人才入住的“暖心局”,航头镇政府用两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助企答卷”:征迁的是低效用地,腾挪的是发展空间,留住的是产业人才,激活的是企业动能。当政府服务深度嵌入企业“扩产—育人—安居”的全生命周期,“以产聚人、以人兴产”的良性循环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形成,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航头解法”。
(通讯员 金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