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8日
隐翅虫进入活跃期 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护
阅读数:258 本文字数:653
本报讯 春夏之交正是隐翅虫活跃期,户外活动时可得小心这种虫子出没,它的体内暗藏强酸毒液,轻轻一拍就可能造成严重皮肤灼伤。遇到隐翅虫千万别拍打,近期已有多位户外爱好者中招。
爬山男子险“毁容”
近日,酷爱户外运动的陆先生与驴友相约爬山避暑。午后小憩时,一只黑黄相间的虫子落在他的颈部——这正是被称为“飞行的硫酸”的隐翅虫。随手拍虫的举动,让他在次日尝到苦果:清晨在被火烧般的剧痛中惊醒,镜中赫然显现三条宽约1厘米的鲜红“鞭痕”,密布水疱并渗液。陆先生来到市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接诊后,指着特征性的条索状皮损确诊:“这是典型的隐翅虫皮炎。”
园艺达人手臂遭殃
无独有偶,酷爱园艺的王先生修剪花草时右臂刺痛,误以为是刮擦。24小时后手臂整片红斑蔓延,十多个蚕豆大的水疱连成片,轻微活动就撕裂般疼痛。到市一医院皮肤科就诊后,医生发现典型的“卫星灶”皮损,推断是隐翅虫毒液溅射所致。
紧急处理三步法
遇到隐翅虫可这样处理:
轻轻吹走:不要拍打!用扇子或纸张驱赶。
立即冲洗:若接触毒液,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10分钟。
及时就医:出现红斑、疼痛,尽快到皮肤科处理(如外用激素药膏或抗感染治疗)。
户外防护小贴士
穿衣防护:穿浅色长袖+束口裤(隐翅虫讨厌浅色),戴宽檐帽。
休息警惕:避免直接坐卧草丛,树下停留先检查周围。
夜间防虫:关好纱窗,户外露营用黄色LED灯(减少吸引)。
应急装备:随身带肥皂纸+抗过敏药膏,毒液接触后立即处理。
专家提醒
隐翅虫皮炎易被误认为带状疱疹或接触性皮炎,若户外活动后出现不明条状红斑,务必告知医生活动史。
(来源:市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