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7日
镜头里的变迁
阅读数:403 本文字数:1771
□ 陈若珏
从一九七九年始,每年的夏季三伏天,我都会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攀上桥南庙嘴头后侧的山顶,拍摄一幅新安江城区的全景。当时还没有无人机,要想拍全景只能登高远摄。上山没有道,只有一条弯弯绕绕砍柴人走的羊肠小路,坡陡坎多,因常年少有人走动,小道上布满丛生的荆棘和滑溜的青苔,我每次去总要带一把柴刀,边砍边清理,维艰前行,也为了驱赶蚊虫、丝蛛毒蛇。等爬到拍摄点,早已汗如雨下,除了腰上的皮带,全身没有哪儿是干的。站在山顶俯瞰着我工作生活的城市,这片秀美静宜的新安江山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眼前的景致所替代,让人心旷神怡,倍有远离尘嚣心自静、情宁如水听风声之心境。
在摄影点架起三脚架换上24的广角,镜头还是被近处的茅草和柴树挡着,机位不够高,全景还是拍不了,咋办?身后虽有高压线铁塔,爬上去又怕有电,无奈,我只能试着往上爬了几级,战战兢兢地左手拉着塔杆右手握着相机“咔嗒,咔嗒”不停地按动快门。此时的天碧空如洗,纯粹又深邃,白云宛如一朵朵绒毛飘挂在空中,瓦蓝的天空下是山水之间最美的新安江城区。
每年去拍一幅新安江全景,就是为了见证城区日新月异的变迁。
四十多年前,城区只有一条街道,它像一条蜈蚣几十条肢脚叉进山坞,什么大塘坞、田坞、邵坑坞、程周坞等等,十余条坞弄里尽为砂石路面,也不通公交,除沿江外,建筑多为一至三层的混凝土结构砖房,居民混合居住。看江中,月亮岛还只是一小片沙滩,几丛茅草在江风中摇曳,南岸边是安徽林办的装卸码头和新安江水泥制品厂的厂区、高高的吊塔以及一堆堆的水泥杆产品。远处江面上只有一座1960年建成的白沙大桥,建成时为国内第一座多孔大跨径石拱桥,大桥的左后边就是我市当年的龙头企业——建德化工厂、新安江化肥厂。白沙桥北岸是新安江的主城区,当时少有高楼,最显眼的是供电大楼、新安江电影院、建德宾馆和建德县委招待所,远处江面上整天传来“突、突、突”轮渡船的马达声,船工们都居住在码头岸边的小棚里。
为了缓解南北交通不畅,方便两岸上下班的工人和乘坐火车的旅客,1995年5月,新安江大桥竣工,桥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题写,新安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结束了靠摆轮渡过江的时代。因大桥的造型像彩虹,所以老百姓都俗称其为彩虹桥。
每年的六七月是雨季,曾经新安江电站水库水涨泄洪时,两岸的房子和企事业单位都浸泡在洪水中。为了彻底让北岸沿江房屋不再受洪水浸泡,政府花大手笔投入建设“生命工程”——城防工程,将城防与旧城改造、江滨大道、公园绿化相结合,成为集城市防洪、市政配套、市民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防工程、民心工程。
城防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工,共搬迁机关企事业单位22家,住宅965户。2006年全面竣工,结合城防新建、改造沿江公园和公共绿地26万平方米。城防工程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提升了城市品位,也让建德成为了宜居宜游的城市。
近年来,建德市先后获评全球绿色城市、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县城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的“金名片”等等称号。
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连接320国道,新安江上第五座大桥“建德大桥”于1994年5月开工,次年11月竣工,工期短、质量高、跨度大,有倍道而进之势。
为了实施拥江发展战略,聚焦“幸福河”“母亲河”,近几年我市又新建了洋安大桥、洋溪大桥等,目前在建德境内新安江上共建有跨江大桥近10座,结束了新安江“隔江如隔海,渡江似登天”的历史。
如今,建德境内已建成杭黄高铁、衢建铁路、金建铁路、临金高速、千岛湖通用机场和十里埠水港,基本形成全国县域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公铁水航”立体交通网络。
在城区的市政建设方面,随着大发展、大经济、大环境、大投入的进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设施应运而生,目前新安江城区已有近百栋高层建筑,洋安新区成为又一个新城,二十几条公交线路四通八达,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山水旅游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呈现在杭州——黄山这道黄金旅游线上。
去年夏天,我又在庙嘴头山顶同一机位(现在不爬山了,可用无人机拍摄)再拍了一幅新安江全景,极目远眺,今非昔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可同日而语,绿树成荫,江水滢滢,一座座跨江大桥上车水马龙,花坛似的江滨公园,两岸步行紫道上人欢鸟鸣,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愿我们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让她的明天更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