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4日
严州北城忆往事
阅读数:467 本文字数:2815
□ 董勇根
残存最后一进的乌龙庙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严州古城早已改变了模样。游走于熟悉的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触景生情,不免泛起往昔的记忆……
古城遗址从严州中学北侧开始,延伸至建安山这段城址为北城。今严中和原建德县政府北侧城址至拱辰门(北门)止,此段为古府衙子城城址。1938年,为避日寇飞机轰炸以便百姓逃生,民国政府下令拆毁东、西、北城墙和城楼。拆毁后遗留下来破砖碎石堆积在严中及县府后原古府衙子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此处建成环城北路,古子城遗迹从此灰飞烟灭。
古子城遗址下侧有条护城河,俗称城隍涧。原城隍涧从路面至涧底落差约10米,宽10余米。城隍涧源于乌龙山脚的牛栏坞、黄刺塘,此溪涧窄于城隍涧。
据志载:“有城必有池,或无水为隍。”“北城为濠,引乌龙山之水,自拱辰门右,环绕武定、和义二门,由吊桥汇注西湖。”历史上还有另条溪涧,自北向南流入城隍涧。在乌龙庙尚未开建之前,乌龙山洄龙塘之溪涧,经乌龙庙处直达城隍涧。后因建了乌龙庙,该溪涧改道,从乌龙庙东侧向南流经水戽门入东湖。乌龙庙前往南的这条溪涧由于造庙后断流淤堵,遂成十八个水塘。上世纪五十年代尚能见到部分水塘,六十年代后便逐渐填平为田,十八塘消失殆尽。
乌龙庙始建于唐末,祀唐代处士邵仁祥。其为人慷慨侠义,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封“贞应王”。宋熙宁八年,封“仁安灵应王”。南宋绍兴十三年,赐额“广济”因名“广济庙”。南宋淳熙年间严州知州陆游撰《严州乌龙广济庙碑》文,刻碑于庙。历史上乌龙庙富有许多传奇故事。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描写乌龙庙、乌龙神的精彩章节。乌龙庙随之声名鹊起,名震四海。
曾经的乌龙庙规模宏大,前后五进。仪门临路前有石牌坊,石牌坊后是仪门,仪门后是坐南朝北的大戏台。其后为前殿、中殿、大殿、后殿、偏殿、东西廊庑、库舍及厨房诸建筑。经历代重建扩建,堪称严州最大的庙宇。1956年,建德地委在此建地委干校,牌坊、仪门、戏台被拆。建德专区、地委于1959年撤销,干校、乌龙庙自此闲置。1969年,新安江电子管厂进驻,庙宇拆毁改建厂房,仅残存最后一进原供奉乌龙神的庙宇及东西廊庑。庙内原有许多历代珍贵的碑石,如陆游、江公望等撰文刻碑不知去向,令人惋惜!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城隍涧仍然保持原状,至七十年代初,因梅城防洪大坝建成,乌龙山之水经赤山脚流向原农药厂和有机化工厂旁新挖的渠道,绕至西山岭的新渠,直达三里亭入新安江。城隍涧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被填平,陆续盖起房屋。
拱辰门(北门)遗址就在今环城北路与龙山路的交汇处(原电子管厂生活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位于梅城的浙江省第三康复医院接收抗美援朝受伤官兵,有些伤重的战士医治无效死亡后,此域便成了烈士安葬区。共计有烈士墓七八十座。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将烈士遗骨迁葬于北高峰烈士陵园。此域后便为电子管厂所用,这片区域包括今龙泉村办公楼及周边的住宅和原新分二厂宿舍楼,梅城镇中心小学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建起来的。
据志载:“严州各城楼,均护以月城,惟拱辰门附山不设月城”。拱辰门的城墙遗址往东,沿秀山山脊蜿蜒延伸。秀山位于古府衙东侧,山顶有古秀亭遗址,此山以亭得名。秀山南侧是古建德县县衙所在。1912年废除州府,民国建德县署设在原府衙内。原县衙于1917年设“浙江省森林甲种学校”,后为建德林场所在至今。原县治向东不远处是明崇祯十六年改建的县城隍庙,民国初改为中山纪念堂,俗称中山厅。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食盐储存仓库,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拆毁改建储藏设备厂。中山厅照壁南边一墙之隔的院落,之后为县兵役局所在。
宋末元初,方回知严州时筑庐于秀山西麓。山下有石阶通往山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沿石阶登临山顶游玩,山顶平坦却无秀亭。站在山顶鸟瞰双桂坊、林场、北门头一带的房屋,鳞次栉比,炊烟袅袅,美不胜收。难怪秀山被古人誉为州府览胜之乐山。方回诗云:“秀亭亭上果何似,两水万山图画开。霜入川原疏草木,烟消城市出楼台。”秀山东麓有泉从石窍中流出,泉清冽甘甜,此泉名“秀泉”,又称“仇池”。后仇池毁于改田造地。
北城遗址从秀山下至水戽门,水戽门为宋代建,是州城百顺门城楼旧址。今水门仍存,但面目全非。曾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门,人可牵牛直立而过。水门为青石构筑的拱门,古韵犹存,如今却不见当年的韵姿,只见顶部覆盖水泥预制板,上面建有围墙和房屋。经人指点方知当年的水门已深藏不露,难见真容。原水门北面溪涧从路面至涧底距离约8米,如今河床抬高,落差仅3米左右,溪涧变窄,流量变小,以往溪流潺潺,潭清水澈的景象悄然消失。
清道光二十九年,宋代的百顺门城楼被山洪冲塌。知府陈春来修城时,在此掘得一尊石观音佛像,遂建寺于水门之上名“灵应禅寺”。咸丰十一年,兵燹寺毁,同治元年重修。并在钟楼山脚紧靠禅寺东侧增建地藏王殿。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一和尚住于寺中。据传,1958年,和尚曾为龙山大队放过牛,其后不知归宿。
灵应禅寺周边古木参天,“婆娑古树掩禅寺,潺潺溪流门前过。”禅寺南面的水门前,有个很大的残存石池,底部为青石板铺砌。西侧有竖砌的青石板,东、南、北侧竖砌青石板因山洪暴发被冲垮。此残存的石池是禅寺的放生池。灵应禅寺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得以修复。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水戽门通向东湖的溪涧两侧的田地均无住房。此溪涧流入东湖口处有座马贺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对该桥重修,改名东湖桥。桥西头北侧有个院落名曰“太湖”,曾是国民党建德县县党部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勘设计院迁入该院落。桥东头东湖边有座院落,是六睦医院所在,后曾一度为梅城卫生院。
北城遗址跨越水戽门,沿山势直上建安山,今山顶北侧北城遗迹非常清晰。明成化年间,此山建有钟楼,冠名大观亭,悬钟于上,故山遂名钟楼山。钟楼于明嘉靖年间重修,改名洪音楼。据清志载:在洪音楼之左,于道光元年重修石亭,悬古钟其上,名为“鸣盛亭”。清咸丰十一年,兵燹钟钮损坏,当时为铜钟。清严州教授计楠《登建安山看古钟》诗云:“客来约我去观瞻,建安山上携筇至。青铜斑剥蚀土花,拂拭犹存数行字”。光绪十二年钟坠损,另铸新钟重修石亭。鸣盛亭位于原建德医院大礼堂东侧山坡上。我记得那口生铁铸钟未悬挂亭上,而是直立在地上。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人抬下回炉化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石亭也终究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明嘉靖四十三年时,钟楼山南麓山脚始建孔庙,其后不断扩建,规模宏大。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重修。
1953年孔庙被拆,原在东湖南岸的浙江省第三康复医院迁建于此。1956年该院转交地方,成为建德县人民医院。那时医院后的钟楼山西侧,建造二座圆形顶部密封的蓄水池,站在城里眺望一目了然。蓄水池汲水处就在水戽门的溪涧旁,挖掘一口深井,筑有圆形的泵房,顶部覆盖笠棚,有专人值守。梅城有了自来水厂后此泵房拆除,后山的蓄水池也随之废弃。如今钟楼山上杂木郁郁葱葱,满目翡翠。倘若古城墙依然蜿蜒雄峙于山巅,犹似江南小八达岭,这该是何其之壮观,何其之增色!它必将成为严州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宋代水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