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3日
期待阅读像马拉松一样火热
阅读数:244 本文字数:1310
□ 李林山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在我国越来越火热,跑马的人越来越多,毫不夸张地说,国内各地几乎每周至少有一次声势浩大的大型跑马比赛。每天清晨,在我们建德“两馆两中心”前面的新安江边绿道上,跑马的人也是成群结队、挥汗如雨。我的一位发小就是跑马迷,每周的跑步量接近专业选手,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比较而言,当下国内阅读氛围远远不如跑马浓厚,人们大都出于消遣娱乐的目的,热衷于快餐式阅读,于是视频阅读、短文阅读、动漫式阅读等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比比皆是,而专注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捧起整本书阅读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脚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设立,意在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大家养成好读书的优秀习惯。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每天清晨或是晚上,各个城市都有一群人自觉地聚集在一起,每人手中捧着一本书,或在晨光中静默阅读,或在灯光下潜心阅读,形成“阅读马拉松”的活动现场,追寻“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意义。
当阅读这种被视为私人化、静态式的精神活动,也开始像马拉松一样成为集体参与的公共活动时,我们就能看到一场关于阅读本质的文化变革。那么,阅读不再只是书斋里的孤独修行,也可以走出私密空间,成为展示、分享、比赛的公共展演。
若如此,当代社会的阅读景观就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地铁车厢里,人们不再掩饰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封面;在咖啡馆中,精装书与咖啡杯的搭配可成为标准的“文艺”形象;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可见整齐排列的书影照片……
可以想到,阅读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视野的过程,恰如马拉松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转变为全民的健身活动。这种转变背后,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展示需求与知识身份的建构渴望。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拥有”知识,更希望“展演”知识。
将阅读比作马拉松,揭示了两者在当今社会中的相似处境。马拉松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赛,而成为了一部分人生活方式的象征。类似的,阅读也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演变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展演。
人们通过参与“阅读马拉松”这类活动,同时满足了自我提升的需求和社会认同的渴望。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能力如同长跑耐力一样,成为衡量个人竞争力的隐形指标。我们热衷于在朋友圈晒出年度阅读书单,就像跑者炫耀自己的竞赛奖牌,两者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建构一个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世界就在眼前;不阅读,眼前就是世界。”在大力倡导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我们应当重新思考阅读的真正价值。
简而言之,真正的阅读不是一场需要观众喝彩的展演,而是一次次静默的灵魂对话;不是社交平台上的数据比拼,而是内心世界的隐秘建构。
条条道路通罗马。马拉松式的集体阅读自有其推广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需要保留那些不被看见的阅读时刻——床头灯下的深夜沉思,公园长椅上的独自沉浸,通勤路上与文字的偶然相遇。这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恰是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石。
当阅读变得像马拉松一样火热,这是文化进步的标志,到那时,我们才要时常自我提醒:我们阅读,究竟是为了被看见,还是为了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答案不在喧嚣的起跑线上,而在每个人与文字独处时的静默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