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1日
小小蚕宝宝 带来大商机
阅读数:714 本文字数:1365
你家娃开始养蚕宝宝了吗?最近很多小学生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照料蚕宝宝”作业。家长们在朋友圈求助:哪里有桑叶采摘?
“我女儿养的蚕宝宝还没孵出来。”方女士的女儿今年上三年级,终于迎来了这个作业:养蚕。据了解,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中,有一单元的课程就是以蚕宝宝为例,来讲解动物的一生。
每个养蚕的娃背后,都有一对为桑叶发愁的爸妈。一般到了四五月份的养蚕高峰期,周边的桑叶都会处于告急的状态。有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把这件让家长头疼的事做成了生意。
一年卖出1亿条蚕宝宝
一条蚕,从一粒卵到吐丝成茧,需要25天;一位新农人,从发现商机到年销过亿,用了不到5年。每年4月,我市大同镇的叶元挺都会迎来最忙碌的时候。他培育的蚕桑,成了很多小学生科学课的辅助教具,而家乡的桑叶也借助电商平台走出大山,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叶”。
用电商重构农桑,在叶元挺看来,他做“蚕宝宝”生意这几年,赶上了互联网电商迅速发展的好时机。“2010年,我还在单位上班。一到春天,城市里的家长就会四处寻找桑叶,购买蚕宝宝,因为孩子要上科学课,需要养蚕。”
叶元挺说,他觉得这类产品特别适合在电商平台售卖,于是就边上班边做,把它当作副业。当时一年下来,挣了1000元,利润很薄。“但做着做着,我发现这个市场空间比较大。”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四人小团队,下定决心辞了职,专门做这个生意。
刚开始,叶元挺在杭州做桑蚕生意,但很快他就发现,在杭州很难保证桑叶的新鲜度,产品供应也存在问题。“恰好家里有亲戚在养蚕,我就和他们合作。这一合作,不得了,周边农户都被带动起来了。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50多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2012年年底,叶元挺决定把大本营搬回老家。现在,他们不仅在建德有一百多亩桑园,在广西也有桑园,销售辐射珠三角地区。“土地是我们租的,免费提供给农民,他们只需负责管理。蚕宝宝从孵化就开始售卖,大大缩短了养殖过程。”对本地农户来说,这种商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益。原本一亩地的产值全部算下来可能不到2000元,现在单亩产值能达到5000元以上。
如今,大同镇共有六百多个农户参与种桑养蚕。农民变成了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早上来摘桑叶,摘完中午回家吃饭,下午还能接孩子。“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收入也显著增加,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做这件事。”
传统产业背后的致富密码
在叶元挺看来,传统农业存在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产出低、利润率低的问题。因此,他转变思路,布局“教育+农业”新赛道,做起了跨界生意。“我们所有产品都围绕课程研发。”除了蚕宝宝,他们还生产蜗牛教具、蚂蚁工坊、乌龟蛋……这一系列产品都是基于现有的农业资源,通过文创开发,结合教学和研学需求打造出来的。如今,学校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客户群体,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子女给父母购买蚕宝宝,让他们在家饲养,借此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此外,还有大学生会在宿舍养蚕,将结出的五颜六色的茧子做成扇子、画作等手工艺品。
“我生长在农村,我们大同镇是农业大镇,我觉得有很多农产品有待挖掘,一些传统农产品也有很多价值可以被放大。比如蚕桑产业,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研学活动,让小朋友来参观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体验抽丝剥茧,制作手工扇和其他手工艺品。这样,他们既能了解昆虫的生长过程,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一条蚕到千万产业,在叶元挺眼中,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最朴实的土地里。
(来源:建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