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3日

做好“减法”文章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效”

阅读数:651   本文字数:2438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近年以来,我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围绕“降、简、减”三大关键词,通过流程再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集聚、让数字技术从工具升维为生产力基因,全力推进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本刊推出“从‘加减乘除’看一季度建德经济”系列报道以“减”谋篇,看企业如何“降本起势”,看政府如何“简政解难”,看改革如何“破题探路”。

 

降本增效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智改数转”赋能企业新质提升。建德市新安江气动元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动元件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热工集成阀组、电磁阀、气缸等,主要出口泰国、印尼等国家。长期以来,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今年年初引进国内离散型制造业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制造专业服务商,进一步推动生产流程数字化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该公司计划尝试从设计端入手,将AI智能技术应用到三维制图设计环节,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效率。

据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智能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缩短设计周期,还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一步,该公司将深化智能软件在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探索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据悉,该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接到订单量4200万元,产值约4800万元,同比增长47%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智造升级”赋能企业精准转型。杭州全新农业设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深耕农业设施配套建设15载。2024年10月,该公司转型拓展新赛道,成立杭州全新包装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对现有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引进建德首条拉丝级生产线,主要生产集装袋、吨包袋等产品,重点服务于碳酸钙、建材等大宗物料包装领域,同时也为有特殊包装需求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目前,日产能达到10吨。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厂区原本有2个生产车间及仓储区域,今年拿出其中1个车间作为包装材料拉丝车间。新的生产设施上线后,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只需8名工人即可完成日常操作,一季度产能预计达到7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产值增加15%左右。

 

简化流程

跑出政务服务新速度

 

“真的太方便了!”徐辉是建德市横钨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吨钨电极制备及200套U肋焊接机械与5000台电极磨尖机制造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以前总发愁项目开工手续难办,这次项目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市政务服务中心住建窗口立即指派专人全程跟进项目进度,不仅手把手指导我们办理施工许可证,还详细讲解适用的改革政策,整个办理过程非常顺利。”

施工许可证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的“通行证”,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市住建局推行施工许可阶段“一件事一次办”,围绕企业审批经验缺乏、对审批流程不熟等问题,在施工许可办理阶段,叠加项目前期专人指导、图审提前服务、政策解读等17项增值服务, 实现了助推项目“减”时间,有序开展提前图审、分类图审、分阶段施工许可等改革措施,对不同类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差异化的审查和管理。

杭衢高铁安置房项目是新安江街道新蓬村村民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市规划资源局采用“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模式,对非关键材料实行“先审后补”,审批效率提升了30%以上。市规划资源局行政审批科工作人员陈吴蓓介绍:“通过提前介入图纸审查、建立部门联审机制,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时间缩短了近一个月。”

此外,“代办员”全程跑腿、“流动车”上门服务、“兜底办”联动破题……一系列暖心服务政策的推出,通过提前收集问题,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深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完成事项审批等服务,一批涉及企业、项目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事项得到妥善解决。

 

亩均改革

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从算“总账”到算“亩均”,“精打细算”的背后是“腾笼换鸟”的改革实践。我市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对“亩均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从“一刀切”转变为“赛道制”的精准升级。2023年,我市将原本单一类别评价体系扩展为传统产业类、资源利用类新兴产业及其他产业三大细分领域。评价指标从单维度的亩均税收、单位能耗扩充到研发投入强度、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引进成效等创新维度,并引入碳排放强度“一票否决”机制,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对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2024年产值突破4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约5%,亩均效益增加了20万元。

2024年5月,杭州奥立达电梯有限公司为了扩大产能,盘活了与企业一墙之隔的100多亩低效用地,投资电梯制造生产线。2024年,全域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187亩,这充分印证了我市“亩均改革”的精准发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工业改革之外,我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同样成果显著。通过集中流转、标准建设,有效破解了山区土地碎片化问题,草莓“标准地”亩均效益明显增长。杨村桥镇农创客洪神安租赁32亩“标准地”种植新品种“建德红”,不仅自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三都镇柑橘“标准地”通过“土地银行”机制,实现跨村流转土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采访手记】

 

“减”出活力,“增”出动能。真正的减负不是简单的数量缩减,而是通过制度重构释放发展空间,当三维设计软件“减”去了传统制模的漫长周期,反而“增”出了45%的产值增长;当亩均改革“减”掉低效产能,却“增”发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当审批流程“减”去重复材料,反而“增”加了市场主体获得感。这种“减”与“增”的化学反应,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精髓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建德的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用改革的“手术刀”切除发展的“病灶”,从企业车间里AI技术的落地应用,到“爱德”智能政务系统的精准服务,每一个减负举措都瞄准痛点,每一处效能提升都回应期待,无不彰显了既做“减法”更做“乘法”的改革智慧,为建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 别阳军 韩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