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3日

唐诗中的睦州

——乌龙山篇之四

阅读数:469   本文字数:762

□ 朱睦卿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 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全唐诗》19—7461

 

这是一首写在夏天的诗。

乌龙山山高林密,幽静清凉,寺观很多,是避暑休闲的好地方,旧时常有仕宦、富绅入山避暑,方干这首诗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为躲避夏天的燥热,诗人登上乌龙山,入夜之后,暑热渐渐散去,天亮时分,居然被山间的寒气给冻醒了,披上衣服来到庭院中,但见月亮还高高地挂在天上,银色的月光泻下一片清凉之气,透出一丝冷湿的感觉,仿佛飘飘然地来到了九霄云外的神仙宫殿,人间的烦躁一扫而空。

渐渐地,天色大亮,山顶铺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山下却还沉浸在灰蒙蒙的夜色之中,山上山下好像是一明一暗的两个世界。置身于高高的乌龙山顶,放眼四顾,数百里方圆尽收眼底,世界似乎也变小了,整个人世仿佛浓缩在一所小小的“方丈”之内,而大海的波涛也只是在一个小杯子里晃动的水浪而已,颇有“纳须弥于芥子”的辩证思想。

尤为重要的是,“晨鸡”一联无意中道出了“大地是圆的”这一后世才证实的科学常识。

按照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论,阳光应该是同时照到高山和平地的,不会出现乌龙山上“早日先来”的现象。因为作者严格的写实原则,忠实地记录下了亲眼见到的现象,才无意中留下了这份宝贵的史料。由于历史的局限,一千多年前的方干不可能认识到脚下的大地是圆的,但是他细微的观察、忠实的记录,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史料。

 

注释:

 

月华:月光。南朝·江淹《效王微〈养疾〉》:“清阴往来远,月华散前墀。”

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寺院中住持之居室或宫殿,后亦以对主持和尚的称呼。此处语义双关,既以喻天下之小,又借喻其临时安身之处。

俗笼:尘俗世界。言尘世之人为俗事所束缚,如处于牢笼之中,不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