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7日

范仲淹的三黜和三光

阅读数:2171   本文字数:2913

□ 杨吉元

 

 

范仲淹,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宋史·范仲淹传》称赞他说:“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范仲淹为人忠直,不惧雷霆之怒,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在八九年间曾三次被罢黜,被人称为“三光”名臣。

第一次被罢黜。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三年丁忧期满,经礼部尚书晏殊举荐,重回朝廷担任秘阁校理,其职主要协助直秘阁掌管缮写藏书和供奉御览图籍,其实是一个不大的官职。当时宋仁宗没有实权,真正掌权的是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章献太后刘娥。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赵祯的嫡母,地位崇高。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在会庆殿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然后赴天安殿上朝。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帝上疏直谏,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意思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应该在后宫进行,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来跪拜太后,前殿是皇帝与百官处理朝政的地方,在此行家礼,有失君礼和主威,不足为法。疏是报上去了,但却一直没有回音。晏殊听说此事后,大吃一惊,责怪范仲淹说:“没想到你这样‘狂率邀名’,恐怕还要连累到我。”范仲淹回答道:“正是因为感激您的栽培提拔,我才时刻警觉,以免失职而让您蒙羞。”不久,范仲淹又写了一道《乞太后还政奏》,说皇帝已成年,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扛起社稷江山,恳请执掌朝柄的太后趁早交还政权,安享晚年。结果,又石沉大海,没有回复。于是,范仲淹干脆写了一封辞职信,要求辞职“补外”。皇帝当即就批准了范仲淹的请求,让他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做一个通判,相当于州府的副长官。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时年41岁。

临别之日,京城的大小官员送范仲淹到城门外,饯别时,大家说道:“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

第二次被罢黜。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崩,宋仁宗亲政。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一职,其职责主要是规谏讽谕。成为正式的谏官后,范仲淹上书言事更是无所畏惧。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但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后与尚美人、杨美人争宠,尚氏有侵后不逊语。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仁宗自起救之,误伤仁宗颈。仁宗大怒,内侍阎文应白仁宗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夷简,遂欲废后。”(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吕夷简传》)宰相吕夷简因为皇后的原因而被罢相,本身就有矛盾,便趁机暗中撺掇部分官员进言,说“后九年无子当废”。皇帝本有此意,但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被人一说,便也有了废后的心思。身为右司谏的范仲淹闻之,认为不符合义理,坚决反对废后,遂率中丞孔道辅以及知谏院孙祖德等人跪伏垂拱殿外,一致谏议皇后不当废。仁宗不予理会,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辩论,几番唇枪舌剑,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次日凌晨,范仲淹又去上朝,决计据理力争,可最终没见着宋仁宗,等来的却是一道命他远赴浙江睦州做知州的圣旨。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京城官员闻讯,又一次在长亭为他送别,大声赞扬他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啊!”

第三次被罢黜。景祐元年(1034年)深秋,范仲淹转调苏州,“疏五河,导积水入海”,使素有粮仓之誉的太湖地区免除了水涝灾害,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良好的政声上达朝廷,第二年冬十月,范仲淹第三次被调回,担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其职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分司司长。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肆无忌惮地安插亲信,培植党羽,结党营私,便根据详细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这就是著名的《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诿论》,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反而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言辞激烈,又一次被罢黜,贬为饶州知州,时年48岁。

消息传来,亲朋好友再一次在郊外为他饯行,称赞他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啊!”这次,范仲淹听罢,笑着回答道:“仲淹前前后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别我,请准备一只整羊作为献祭吧!”

朱熹在评价范仲淹时说:“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屡起屡落,愈挫愈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这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人修身立德的要求。宋神宗熙宁年间,和尚释文莹撰写了一部《湘山野录·续录》,该书记录了范仲淹“三黜三光”的故事:

范文正公以言事凡三黜。初为校理,忤章献太后旨,贬倅河中。僚友饯于都门曰:“此行极光。”后为司谏,因郭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胜,贬睦州。僚友又饯于亭曰:“此行愈光。”后为天章阁、知开封府,撰《百官图》进呈。丞相怒,奏曰:“宰相者,所以器百官。今仲淹尽自抡擢,安用彼相?臣等乞罢。”仁宗怒,落职贬饶州。时亲宾故人又饯于郊曰:“此行尤光。”范笑谓送者曰:“仲淹前后三光矣,此后诸君更送,只乞一上牢可也。”客大笑而散。

范仲淹的“三黜”,对他个人而言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对蒲州、睦州和饶州的百姓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幸事。范仲淹春天接旨出守,四月十六日到达睦州,夏六月得到调任,不久便到家乡苏州任职。在睦州短短的半年不到时间,他兴办学校,重建严子陵祠堂,创作40多首如《潇洒桐庐郡十绝》《江上渔者》等诗歌并写下代表作之一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等文章,留下千古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睦州州治古城之中,自宋以来,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先后建有竹阁、思范亭、思范坊、后乐楼、思范堂、三先生祠、范公祠、潇洒楼(亭)以及甘棠楼等,其名被列入睦州贤守名臣祠堂,岁时奉祀。这是范公的人格魅力所致,是睦州之荣耀,是睦州之光,也是时代之光。

 

范文正公祠

 

“三光”故事温暖而动人,振奋而鼓舞。证之史实,其实稍有不同。范仲淹被贬饶州,朝廷便开始整治朋党,士大夫几乎没人再敢送别。只有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出郊饯之。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士大夫中已经没有人敢再去送别范仲淹了,只有这位比范仲淹还年长的老者,仍然抱病为范仲淹饯别,还称赞范仲淹是天下贤者,并说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他对我的厚赐了。王质凛然独立,用行动来声援他,彰显了士子的风骨。

“三光”之后,在饶州附近做县令的诗人梅尧臣,写了一首《灵乌赋》寄赠给范仲淹,表示钦佩、关切,并以“灵乌”喻范仲淹,好心地劝告他说,君在朝中屡次的直言,都已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愿君此后“结尔舌兮钤尔喙”,缄默不语,少管闲事可保安宁。刚直不阿的范仲淹立即写了一首《灵乌赋》回复他,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由此可见范仲淹铮铮铁骨的人格魅力,足显其忠诚事业的责任担当。

 

龙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