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7日
解码建德乡村的“活力密码”
阅读数:1051 本文字数:4480
建德,杭州下辖的县级市,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些年受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建德的乡村面临人口空巢化、资源闲置化、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大多数乡村,尤其是山区乡村面临的通病。怎么破题?建德的方法是瞄准“人”,尤其是青年人。2023年底,他们创设了“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的载体,以此开启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一年多来,因为建德高度重视,又找准了人才这个切口,16个整村运营团队牵引了460个运营主体来到了建德乡村。他们不仅赋能了建德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现代农业,而且落地了不少新消费场景。业态创新、场景营造、技术赋能、文化增值、赛事共创……招募“乡村梦想家”,给建德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回流,是知识、技术、资本等现代要素的系统性下沉。
乡村梦想家
——我在建德有个村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建德的16个乡镇(街道)都没闲着,纷纷发布了他们的“乡村梦想家”新春招募令。区位优势如何?主导产业是什么?想招募哪方面的团队?能提供什么平台空间和服务?每个乡镇(街道)都在招募令中清晰介绍了“我是谁”“我有啥”“我缺什么人才”。
“这是第二年招募‘乡村梦想家’了。”最先发出招募令的是建德市寿昌镇,该镇党委书记杨成军说,过去的这一年,“乡村梦想家”带着资源和资本来到了寿昌的乡村,他们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落地现代农业、教育研学、影视拍摄、电商直播、户外体育等业态,“尝到了甜头自然更积极。”
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建德市“八山一水一分田”,受城镇化、虹吸效应等影响,建德乡村面临着几大瓶颈问题:一是人口空巢化,229个村中有145个出现空心化问题,青年人口流失严重;二是资源闲置化,乡村闲置农房、土地等资源未能有效盘活,建德乡村的农业基础好但是创新业态开发不足;三是乡村运营模式单一化,大部分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能力弱,缺乏专业运营人才和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要破解这三个问题,靠的就是‘人’。”建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锋介绍说,要让人愿意来乡村,来了有事干,干能干成事,2023年11月底,建德创设了“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的载体,全国招募乡村运营人才和团队,探索以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引才——
开启乡村“磁石计划”
“乡村梦想家”犹如一个“磁石计划”,一直在杭州做外联制片的余仕建就是被“磁吸”来的梦想家之一。
从事影视制作十多年的余仕建,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剧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场地,“涉及政府部门或公共交通的画面拍摄,无论是场景协调还是成本都很高。迎合现在微短剧的拍摄需求,我们就想在杭州周边布局影视基地,这才找到了建德。”
那时的建德刚好启动了“乡村梦想家”计划,每个乡镇(街道)都对自己的资源资产做了详细排摸,16个乡镇(街道)拿出了114宗闲置资源供盘活。
余仕建在寿昌镇落地的千德影视基地原来是一个废弃塑料厂,如今被改造成了拥有地铁站、派出所、医院、检察院、监狱、银行、咖啡馆、办公室、住宅等多场景的实景片场,满足微短剧、竖屏短剧、网剧、电视剧,甚至院线电影等各类影视制作场景需求,“最难的是地铁10号线的还原,地铁里的座椅、把手、消防设备等都是1:1定制后搭建的。”
距离杭州、横店近两小时车程的建德影视基地,拿什么去吸引剧组?内棚外景——挖掘寿昌镇乃至整个建德符合拍摄需求的特色街区、景区、古村落等资源,打造全域“天然摄影棚”。目前在优酷视频短剧热度榜排名第一名的《魔方游戏之罪杀》全剧都是在建德拍摄的。
“微短剧的周期很快,一般就是7天,禁不起频繁转场折腾。内棚外景就是希望给剧组提供全剧场景库,帮剧组压缩成本。”余仕建给我们算了笔账,假设一个中等规模的剧组来建德拍摄,剧组成员200人,拍摄周期为60天,每人每天在建德的吃住行等基本花销是200元,一天就能带动4万元的消费,一整个拍摄周期就是240万元,“还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打实的收入,群演门槛不高,一天能收入100元,如果去村民家里拍摄,老百姓一天能收入五六百元。”
剧组来了,流量来了。以拍摄取景的视角去看,不仅闲置厂房被盘活了,全建德的山水资源都活了。
一子落,全盘活。这也是“乡村梦想家”的底层逻辑。
梅城镇千鹤村27个闲置庭院、10处闲置农房被20多位“乡村梦想家”改造成剧本杀、扣旗工作室、公社食堂等;更楼街道的老茶厂变身成“长岭山丘艺术空间”,招引音乐、美术等领域艺术家入驻,打造“艺术家村落”;大同镇的垃圾站房被温州理工学院的大学生“爆改”成茶室,杂乱的菊花加工车间被“爆改”成储藏、加工、研学、品菊的综合空间,废弃民房被“爆改”成猫粮加工和撸猫场地。
闲置资源被盘活,不仅仅因为“人”来了,更重要的是“人”背后的资源,尤其是社群资源、市场化思维跟着来了。
用才——
梦想家成了城乡融合的“链接者”
三年前就投身乡村运营的方燕如今成了不少新引进“乡村梦想家”的实操顾问。三年来,她带着团队把寿昌江边8栋废弃的猪圈变成“蚂蚁工坊”研学营地,农家土灶、非遗手作、萌宠乐园……每一栋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我是做传统旅游出身的,所以在做乡村运营的时候特别注重产品和导流。”方燕说,2024年建德用“四季看变化”来推动“乡村梦想家”的项目落地,也让她在研学、团建赛道上研发新产品的速度越跑越快。
起跑春天,赢在开局;涌动夏天,赢在项目;攻坚秋天,赢在协同;蝶变冬天,赢在绩效。方燕运营的“蚂蚁工坊”项目也是建德“四季看变化”的标志性点位之一。 春季的非遗手作体验、夏天的玩水经济、秋天的瓜果采摘、冬天的年味土灶……“不断开发新体验、新游线的目的就是为给乡村导流,让资源变现。”在方燕看来,产品研发的过程就是在找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路。
乡村的好山好水,如何变现?随着青年入乡,他们把一些在城市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带到了乡村,比如村咖、露营。
“城乡融合下的乡村运营赛道一定不止村咖和露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梦想家’把他们的资源与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做结合,与当地的非遗文化做结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建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李佳说。
李家镇的化石研学项目就是个典型案例。戴上护目镜、防护手套和小锤子,来自海南的十几个高中生开启了他们在建德的化石研学之旅。李家,中国菊石之乡,杭州第一个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李家镇区别于浙江其他乡村最为独特的优势资源。”一直在杭州从事教育工作的王江涛去年成为了李家镇的“乡村梦想家”,和10多个小伙伴组成了乐学同游(建德)运营团队,“化石主题研学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主题,而且李家镇本身就建有化石馆、石头科普馆等乡村微博物馆群,为我们乡村运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借助自身资源,乐学同游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联合开发了“化石守护者”研学课程。除了在李家镇的新桥村穿越亿万年,体验化石采集和化石修复,乐学同游还在隔壁沙墩头村打造了“宝石谷”,体验户外矿石采集。
“目前我们已开发大自然下的精品研学课程35个,推出精品研学旅行、亲子游等线路10条,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0余万元。”王江涛介绍道。
用“乡村梦想家”的创意和资源去赋能建德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大洋镇的“乡村梦想家”项军与现代农业结合,推出了“云村民”的新玩法:认领一块地后,不仅可以现场体验农耕,还能每周享受蔬果配送;来自四川的入乡青年阿润结合建德豆腐包产业做起了直播,每次不到2个小时,当日限量销售的800余个包子就一销而空,起号3个月就收获了5000多粉丝;全国劳模蔡小珍常驻大慈岩镇里叶村的千荷园,结合当地莲子资源,研发特色小吃。
一年多来,建德累计引进整村运营团队16个,牵引460个运营主体扎根乡村,落地人才项目148个,新增就业岗位1193个,带动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试点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928万元,同比增长13.75%。
“建德的探索表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关键在于撬动人的创造力,激活人的潜能。”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李明艳评价说,通过深化技能培养、优化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山区县域同样能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找到最优解,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留才——
在建德看见未来乡村的模样
吸引更多的“人”,撬动更多的“创造力”,“乡村梦想家”是一个“开源”的机制。如何让流速更快、更强?青创大赛也成了关键一招。
“乡村出题、高校答题,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乡村调研,了解乡村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以此来发布竞赛指南。”“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杭州建德市专项赛副秘书长刘亚辉介绍说,来自全国68所高校、233支团队的1505名参赛师生带来了与建德乡村需求高度契合的作品。
这些作品分为空间类,如闲置资源的“爆改”和文创类,如农产品包装开发、研学课程开发等。从三四月的赛题征集到五六月的报名初赛,最紧张也最惊喜的是在七月大学生们的驻村实施阶段。
大同镇溪口村的“喵趣溪口”就是这次比赛中的一个项目。农创客严佳佳从事宠物食品行业已经7年,听说“乡村梦想家”后就想能找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来打造集“猫粮加工+撸猫体验”的新业态。
“但是我不会设计,浙江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和我一起想设计方案,他们再施工落地。”严佳佳找到的这栋房子是一栋两年前失火闲置的民居,改动难度很大,“没想到这帮大学生这么能吃苦,为了保障施工进度,经常熬夜。”
如今对外营业的“喵趣溪口”一楼是宠物鲜粮生产加工区,二楼是宠物寄养、洗护和撸猫区域。更让严佳佳没想到的是,参与这个“爆改”项目中的一个同学专业是直播电商,打算来到村里和她一起合作猫粮的直播销售,打造自己的品牌。
正如这个青创大赛“始于赛,又不止于赛”。“乡村梦想家”始于乡村运营,又不止于乡村运营。
在下涯镇之江村,新疆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词曲作家吴核在这里打造国风音乐原创基地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村民合唱团,50多个村民每天多了个盼头——去唱歌。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浸润力量,我们没想到这些合唱团的阿姨如今成为我们村庄基层治理尤其是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非常重要的一支队伍。”下涯镇党建办主任娄怡介绍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乡村人才“生态圈”的打造,是一个协同发力的结果。
资源在协同,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湘湖实验室、无忧传媒乡村振兴事业部、解码浙江等高校院所名企师资成为“梦想导师”,源源不断导入产学研媒等平台资源。
部门在协同,农业农村、人力社保、住建等11个部门,集成发布6方面42项配套措施,贯穿立项之初、施工建设、品牌打造、营销推广、运营实操全环节。如大同幸福营地、钦堂“恋乡谷”漂流等项目,涉及卫生经营许可、水上项目许可证等各方面审批,会同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现场集中解决难题15个。
区域也在协同,比如三都镇三江口村与金华浦江、千岛湖联动售卖旅游套票8000余张,接待研学游客3000余人次;下涯镇之江村运营团队整合冻米糖、之江农家腊肠、三都麻糍、大同千层糕等农特产品,推出“下涯丰悦”伴手礼,销售700多份,带动村民增收8万余元。
“乡村人才生态圈的打造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莫锋说,接下来建德还要继续扩大资源摸排范围、打造一批引流业态、链接一批人才项目、发挥合作伙伴作用、继续深化协同机制、推出一揽子有感的人才服务、落实一系列工作机制。
(来源:解码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