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6日
坚守16年的“深夜食堂”
阅读数:722 本文字数:1369
本报讯 “一碗炒粉干马上就好!”“汤年糕烧下去了,还要一个鸭头对吧?”……
深夜11点多,孙斌正在小吃店后厨忙碌着当天的最后一波生意。一会儿工夫,十几平方米的小店便挤满了人。刚下夜班的工人、跑完车的出租车司机……在无数个平凡的夜里,很多建德人把这里当成“深夜食堂”,卸下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既填饱肚子,又满足了味蕾。人生百味,都藏在这一间烟火升腾的小店里。
2009年,孙斌的妈妈用自己的积蓄在新安江临江公寓楼下开了这家斌斌小吃店。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良好的口碑,小吃店的生意越来越好。2020年,孙斌从厂里退休后,开始和妈妈一起经营小吃店。
“早上8点,我们就要买好当天的食材,然后到店里做一些准备工作,一直要忙到夜里十一点半左右。”孙斌坦言,“做小吃其实很辛苦,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全是手上的活,几乎没得空下来。”
狭小的后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从工作台上的食材、调料到灶台,各区域划分清晰,厨房用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中午11点多,后厨的抽风机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火苗蹿起的瞬间,孙斌的左臂肌肉自动绷紧。只见她左手颠勺右手调味,还要时不时探出身子关注门外的客人。左手握住的锅柄早已被磨出包浆,她数不清每天要重复多少次翻腕动作——几百次?上千次?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炒一百多份,手都酸到发抖。”孙斌说这还不是最苦的,她回忆道:“厨房地方小,夏天在里面干活很闷热,稍微动一下就汗流浃背,衣服湿透。尤其是正午的时候特别难熬,两口锅同时开火,锅气熏得眼睛都睁不开。”孙斌习惯在脖子上挂一条湿毛巾,能防止汗珠落进锅里。
长久的客源是小吃店能维持下去的法则。孙斌小吃几乎全年无休,每天营业到晚上11点半,过年期间也只休息了5天。“很多老客都会赶在关门前来吃。有些熟客每天都来,哪天没来的话,我们都会等一下,迟一点再关门。”店门口的路灯在寒来暑往里见证着这份等候,这是努力生活的人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一转眼16年过去了,斌斌小吃也成了新安江小有名气的“老字号”,收获了许多食客的青睐。
小店虽然不临街,孙斌却一点也不担心影响生意,“我们店口碑蛮好的,很多客人都是朋友推荐过来吃的,主要靠大家口口相传,本地人也会带外地朋友来吃。”
小店虽小,但整洁亮堂。老式的瓷砖白到反光,两张小长桌被擦得锃亮,墙上的红色菜单也干干净净。孙斌说,一空下来就会把店里的卫生搞一搞,平时看到哪里脏了都会及时清理,“做小吃不光要好吃,卫生也很重要,大家都喜欢到干净的店里吃东西,我们自己平时也比较注重卫生。”
据孙斌介绍,炒粉干和咸汤圆是店里的招牌,吃的人最多。问起好吃的秘诀,她说,“其实原材料都很常见,但我们买的都是品质比较好的。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应该就是用心吧,用心准备食材,用心烹饪每一道小吃。”孙斌和她妈妈对小吃的用心,贯穿从食材的选择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看到大家吃得开心,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孙斌笑道。
“这家店开了多少年,我就吃了多少年。”正在吃中饭的一位客人对这家店的评价就是“好吃”。斌斌小吃,如今已成为很多人反复吃都吃不腻的宝藏小店。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餐饮店,斌斌小吃能做这么长久的生意,靠的是勤劳、实在、热情、用心。
奋斗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过是普通人在灶台前日复一日地挺起腰板,在油盐酱醋里熬出清澈的眼神。四季变换,炉火不息,属于斌斌小吃的“奋斗剧本”仍在继续书写……
(记者 李俊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