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5日

儿时记忆

阅读数:540   本文字数:2770

□ 郑利深

 

儿时,留给我太多的回忆,有的至今记忆犹新,时常在脑海里萦绕,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鱼梁

 

鱼梁

 

我的家乡前面有一条溪,以前两边的堤坝不高,出入溪内比较方便。家父喜欢捕鱼,时常于农闲时在溪中架鱼梁捕鱼,几乎每次都带着我。久面久之,我到十四五岁时也基本能独立完成鱼梁的构筑了,并且时常有收获的喜悦。

鱼梁,从字面上很难想象它的模样,其实是一种捕鱼工具。

图中的鱼梁是我记忆中的家乡鱼梁。鱼梁的主要部分为横梁、后梁、支脚、竹排。竹排由小竹竿用软绳子织成一排,三周铺有带刺杂枝。鱼梁筑好后,还要筑两边的水坝。捕鱼的方法是这样的:一般将鱼梁置于有一定坡度的浅滩中央处,两边的堤坝将主流水拦入鱼梁中,水坝是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垒成的,一般是就地取材,筑成的堤坝可透过部分水,但能拦住较大的鱼。前面的横梁有两根,中间夹着竹排。安装要点是:竹排后面的横梁要比前面高些,形成一个斜度,前面横梁上游的石子和横梁最高点齐平,而竹排下面石子面要低一些,水从上面流经前面的横梁时形成一个小瀑布。鱼随水进入竹排后,水从竹排缝隙中透过,而鱼就被挡在了竹排上,由于三周是带刺的杂枝,鱼跳不出去,蹦跳几下后,体力耗尽就留在了竹排上(小的鱼能从缝隙中掉入下游),此后成了盘中餐。

鱼梁在古代多有描述,宋代诗人陆游在《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诗中说:“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描写的是农户农闲时狩猎捕鱼的生活。其中就提到了鱼梁。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有诗《渔具诗·鱼梁》云:能编似云薄,横绝清川口。缺处欲随波,波中先置笱。投身入笼槛,自古难飞走。尽日水滨吟,殷勤谢渔叟。说的鱼梁却是口小肚大的鱼笼(笱)。可见同一称呼的鱼梁,可能有不同的形制,只是捕鱼的功能相同罢了。

鱼梁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种智慧惠泽世代,也留在了我的心中。

 

二、麻子外婆传奇

 

麻子外婆当时是我们村里的五保户,她的老伴姓苏,耳朵很背,所以很少跟人交流。麻子外婆名字的来源,并非她脸上长有麻子,只因她有一个外孙叫小麻子。

之所以还记得她,是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

一是传说她有很高的武功。这个传说的来源我不清楚,但从我记事起,村里的人就这么说。说她从小练武,功夫了得。但谁也没有和她交过手,我也从没有见她练武。她是我奶奶一辈的,那时的女人大多是小脚的,但她有一双大脚,显然小时没被裹脚,她那般年纪这种情况很少,似乎成了她武功高强的佐证。再后来听村中长者说,她丈夫年轻时是当镖夫的,他们夫妻俩年轻时,时常切磋武艺,她丈夫武功居然在她之下。这事也无从考证了,只知她在家中更有话语权。

第二件事是她遇险能做到化险为夷。有一次晚上,她外出回家,由于当时回来的时候天黑,乡村道路也没路灯,她不慎从堤坝上跌下,那堤坝有二米多高,旁边是一水沟,跌下后她居然一点也没受伤,好端端地坐在堤坝下的水沟旁,无一点伤情,然后安然回家。那事传出以后,村里有一愣小伙硬是要拜她为师,不过最终她也没有接受,后来那小伙去当兵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平时我们看到她,她总是一副慈祥面孔,却很少主动跟我们说话,我们就认为这是武林高手应该有的样子。

 

三、篮球赛

 

我们家在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年时大都是买几斤肉,包几个粽子,条件好些的再做点冻米糖。很少人家有电视机,所以文化生活很贫乏。

我们村中有一个大晒谷场,农忙时是大家晒谷用的。晒谷时,先铺篾席,再将稻谷倒在上面晒。晒谷场上有两个木头做的篮球架,农闲时作为小孩的娱乐场地。我们村的传统是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有一场篮球赛。运动员都是在外地工作的回乡人(那时在外地工作的人很少),还有几个是村里的退伍军人,也有在读中学的学生。那时最热心的是我大伯,他会早早到球场,用扫把将场上的垃圾扫掉。他的三大步跑得有模有样,有时也会偶尔上场,但由于体型较胖,没几分钟就气喘吁吁被换下了。

那时我尚小,只有小十岁的样子,每每有球赛时,也会早早赶去现场。比赛时,候在球场边,偶尔捡到从场内滚出的球时会格外开心,像捡了宝贝,在大人的催促下,不舍地笑着将球扔回赛场。由于这原因,后来篮球也作为了我的业余爱好,坚持了好多年。

村里的篮球赛虽说不上水平有多高,但观看的人很多,有人进球了会赢得声声喝彩,也成了那时的娱乐活动之一。

可能是由于有这份情结,村里的篮球场存在了至少五十多年,这在农村中是比较难得的。

 

四、露天电影

 

 

儿时的电影是抹不去的记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相对缺乏,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村里放电影就像过节一样。一般村里放电影会提前一天通知,有临近村庄的亲戚会带信叫他们来看。中午过后各家会将自个家的凳子放到晒谷场,排成一排排的。邻村来看电影的有些站着,有些席地而坐。电影正片开始前一般有加影,加影一般是科普片或小动画片。所谓正片就是主片,都是故事片。那个年代的影片以革命战斗故事片居多,如《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那时我们的公社有两台放映机、两个放映员。有新的影片或好的影片,有时一晚要上映两村。怎么办呢?那就要几个跑片人,那时的影片都是胶卷,一部影片一般有两到四个胶片。所以情况往往是:这个村放完一盘胶卷时,马上派人送到下一村。一般第一个村的放映会顺利些,至于下一村,由于需要等待跑片人将胶片送来,或在放映过程中断胶片(断胶片后放映员要立马接好继续放映),观影的村民只有耐心等候了。

露天电影,也在城市里出现过。1979年我在杭州读书时,当时的杭州文二街有一个露天电影场,不用带凳子,有一层高过一层的水泥预制板当作凳子。星期六一般都有电影,去看电影的大多是学生,票价便宜,当时文二街附近学校很多,所以露天电影场是学生们的好去处,也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后来我了解到,国外也有露天电影,但是很多看电影的人却是在车里看的,当时我感到不可思议。

露天电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五、皮筒鼓

 

皮筒鼓艺人大多是民间的盲人,他们以替人算命为生,唱皮筒鼓是他们的副业,也是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如果有人要算命,他们会立即停下演唱,先替人算命。记得有一次,我母亲瞒着我,给我算一下能不能考上学校,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当时能考学成功的人很少,讲考不上概率更大)。后来我考学成功,我还埋怨我母亲,不该花冤枉钱。现在想起来,算命只是盲人谋生的手段而已,给点小钱不必太过计较。

所谓皮筒鼓就是在一个竹筒上蒙上一层皮,用手指击打发出声响,同时边说边唱。在我青少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的盲人,一手拿一根棍子,后背上背着一个皮筒鼓走在乡间小路上。村里喜欢听说唱的人如见着便会引他进村,到某一指定地点,村里人会相互转告,然后会有一个小的说唱会。在我记忆中说唱的内容多为水浒故事、三国故事、封神榜等。

据说皮筒鼓盛传于浙西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不过能否继续传承下去,不容乐观。它也是我儿时生活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