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29日
忆祖师殿寻幽览胜
阅读数:772 本文字数:2327
□ 董勇根
以往,站在严州古城,远眺乌龙山南麓半山腰,“祖师殿”和“跌水瀑”(此瀑落差二十余丈)便会清晰地映入人们的眼帘。那儿历为游览胜地,“祖师殿”是俗称,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澄溪道院”是它的前身,为韶国师开山,历代屡建屡圮。
清嘉庆年间,道士蔡合龄在原址重筑,改名“奉真道院”。“祖师殿”的俗称自此开始流传,一直沿用至今。据传,乌龙山有大小寺庙庵近百座,而祖师殿则是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座道院,实属凤毛麟角。尽管“祖师殿”于2004年轰然倒塌,令人扼腕痛惜!但“祖师殿”历时二百余载,经久不衰,可见其魅力非同一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到“祖师殿”游玩。那时殿里住着一对林场看山护林的中年夫妇。道院依山势而建,山门开在西侧,临澄溪涧西侧为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是厨房。厨房外置放一口大缸,缸上搁着引水竹接。布满苔藓的竹接通向院后幽谷,清泉沿着竹接“叮叮咚咚”流入大缸。高高的院墙壁立在路旁,院墙上镶嵌着“奉真道院”四个醒目的浮雕大字。尽管那时是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朝山进香的香客依旧不少。走进道院,只见正殿真武殿供奉着几尊高大的彩塑神像,我猜想应为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张天师、吕洞宾的塑像吧。塑像面前放置供案,由于当时物资匮乏,供案上的供品极其简单,摆少许红枣之类的东西。
大殿外面置放了一只硕大的石香炉,内插满一炷炷焚香,院内烟火氤氲缭绕。靠院墙根供奉一尊坐姿形象粗陋的石刻雕像,前面放置一只长形的小石香炉,同样插满焚香,不知敬献的是何方神圣。道院庭园中左右各栽有一株古桂花树,来到大殿东廊庑,只见一溜长长佛台,上面供奉十数尊形态各异的彩塑神像,蔚为壮观。然这些塑像是哪路神仙,我便一无所知了。环视大殿:一根根栋柱漆成枣红色,悬樑、屋檐均有彩绘图案,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富丽堂皇的视觉之感。后我应征入伍,其后便不知“祖师殿”变化如何。
一九八二年,我再次登临“祖师殿”,远远看,它与记忆里的无甚变化,可走近一看,殿外墙上醒目的“奉真道院”四字却被烂泥糊了。进入殿内后,更是感慨物是人非,当年那些供奉的塑像荡然无存。殿外的石香炉已残破不堪,这便是特殊时期遗留的痕迹吧。
再行数步,一石板横跨小涧,以当便桥使用。上前留神细看,此石板宽约八十厘米,长约一米八光景。原来是一块布满苔藓的路碑石,上面刻满铭文。记得此石碑六十年代初就横搁在此。此碑是何朝代的,尚不清楚。目睹古碑,触景生情,不免使我想起元代厉英《宿祖师庵》的诗:“庵依兜率寺,小憩俗心灰。竹密暑不到,窗虚风自来。山昏飞鹤下,磬断定僧回。拂拭残碑看,年深厚绿苔”。走过小桥,路旁皆是破土拔节的竹笋,大有你追我赶之势。竹林深处有一巨石壁立。石下有一天然石洞,上面镌刻“元阳洞”三字。洞不高也不深,弓身方可入内,只能容三五人。据传,此为道院道丈打坐修炼仙风道骨之处。
正看得入神之时,蓦然听见有人招呼。回头一看,只见院里出来一位年约六旬,矮个瘦脸,但又显得非常精神的老汉。是他笑盈盈地向我打招呼。我急忙走出竹林,上前和他亲热攀谈起来。从交谈中得知,老汉是林场派驻此院看山的临时护林员。我无事不登三宝殿,到此一则赏景,以开阔眼界;二则访古,以增长一点历史知识。当老汉得知我的来意后,便热情邀我进院观赏。
入院后,老汉特意为我泡了杯新上市的龙山香茗,然后风趣地说:“常言道,高山云雾茶,清清高山水,用高山水泡云雾茶味道木佬佬好哇!”言毕,老汉笑呵呵地又告诉我,近日游客不绝,尤其是星期天,浙江冶金学校的学生成群结队上来游玩,有时茶水供不应求。这茶水全是老汉抽空尽义务为游客们准备的。我品味着这清香四溢的茶水,对这位老汉的敬意油然而生。
稍坐片刻,急于观赏。“祖师殿”坐北朝南,大殿居中,东西两厢紧连。东厢是廊庑(原供奉塑像),西厢有楼,我随老汉从西厢通过一道门入大殿,横梁高悬,瓦片残缺,墙上印着一道道雨漏痕迹。大殿和东廊庑里面则空空如也!
这时,有心的老汉端来一个残缺的小石香炉给我欣赏。我如获至宝地凝视良久。香炉正面镌刻“祖师殿”三字,左侧是“彪锦张子第”,右侧是“光绪贰拾年”。睹物思古,我的神思仿佛乘着历史的列车,驰往那遥远的岁月……
告辞老汉已日上三竿。绕至殿后,顺着一条崎岖小径上百余米,见有一峭陡绝壁,两旁山峰崛起,峭岩石缝里倚斜着一株株鳞斑苍苍的劲松。一阵阵轰鸣声传进耳朵,翘首凝望,原来是一道瀑布贴壁飞泻而下,好似一条银练凌空悬挂,着实令人神往,叹为观止。这便是当地惯称“白水”的地方。
沿壁旁攀登,山壑两侧绿竹丛生。羊肠曲径十分难行,只好转身折回。改道殿东,有一弯曲坎坷小径可通。上至高石塔,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路停停歇歇,目不暇接。立于高石环顾四周:危峰崚嶒,苍松茂密,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好一幅“云岚绕翠峰,万林染绿荫”的画卷!
路旁有一方形岩洞,外有石垒矮垣,洞前野草覆盖。洞内可避雨宿人。此处古人称为“石屋”。“石屋”下侧杉树亭亭如盖,有一奇石拔地而起,与“石屋”遥遥相对。我穿过杉林,兴趣盎然行至石下,仰望足有三层楼之高!顶端叠着一块圆形巨石,状似“石蘑菇”,此石雅名“飞醉石”,乃为一大奇观。此景此情不免想起唐代诗人李白“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的诗句,背倚奇石俯瞰“祖师殿”如坠万丈深渊。我情不自禁地呼喊一声,瞬间幽谷俱应,余音袅袅……
游览回去后,我有感而发即兴写了一篇游记,时至今日已整整四十多个年头了。往日游览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翻开那篇纸张已经泛黄的游记,仿佛又回到游览祖师殿那个美好的时光,令我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平静。那篇游记中写道:“‘祖师殿’清晰地映入眼帘,山门前奇石突兀,古枫参天,翠竹蓊郁。一行丈余的棕榈树,随着徐徐山风,摇摆着蒲扇似的阔叶,酷似在列队拍手欢迎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