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3日
记录乡村发展的“村书”
——读《淤堨帆影》有感
阅读数:453 本文字数:3252
□ 章荣朝
寿昌中学原党支部书记陈晔是更楼街道于合村人,退休后为村里写了一本书叫《淤堨帆影》,2023年在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因书名具有村庄的来历和发展的含义,且组词很美,包含着浓郁的诗意,看内容是很有文艺色彩的村志。他说称“村志”可能不大合适,只能叫“村书”。
“村书”?这是第一次看到的新鲜名词。我便用了几天时间慢慢地把这本《淤堨帆影》看完。看后觉得它是村志又不太像村志。我书架上有一本村志,便拿来作了对照。从封面和装帧看,两本书在格式上有所不同。再将正文来比照一下,两者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古往今来村里山水人事的变化发展,只是写法有区别而已。试举若干例子说明。
如介绍村子地基产生的来历,两书都在第一章里写。村志从地质学理论分析本村的地层结构来确定本村地基为浅海泥沙及硅质岩等结合一起的“古生代火山岩所构成”的特点,语句简洁精要,具有精深的科学理论特色,是“教科书”式的写法。村书则在开头就诠释本书题目中“淤堨”二字的含义:由“泥沙淤积的沙滩”和拦河筑坝引水定居而成,为简用现称“于合”村。然后用生动的语句详细叙述在漫长的时间里,这“淤”成沙洲土地的过程和人们筑“堨”引水生活形成村子的经历,像文学书写法。又如写山脉:村志里先介绍山的位置、高度、长度等,再说明山势走向形成的山湾、山梁、山岭、山岩以及山地的土壤、流水等,是说明文笔法。村书写山,在叙述了山头的高度后,着重写发生在山里的传说、故事。写山的形状叙述“五马跑槽——龙入海” 的传说。写历史上本村金鹅山下出了个武状元,“能独脚踢飞一块重达57公斤的石鼓,名为五龙扫地功” 的故事等,像写小说。
再比较写人文内容的异同:村志如“人物”章中写一位女乡贤,介绍她著有《中国通史讲话》等历史著作,编写过《现代汉语》和语文词书等,是一位现代编译家。写了她出生、求学、革命的简历后,再说她为新中国教育和编辑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最后赞颂她的桑梓之情,全文800余字,是介绍人物的说明书。村书在《苍穹虹影》这一章里,写一名爱国主义英雄人物,用故事形式写,全文4000多字近6个页面。文章用倒叙法开头,再列3个小标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良师益友许身救国”“忠孝传家诗书继世”,分节来写。故事情节生动,人物精神感人,像写传记类小说。
由上可知,写村志,要简洁清晰真实,让人看后有知而感,它的价值在于存世传承,便于后人寻根认祖。写村书,则要求正确鲜明生动,让人读后有感而知,它的价值在于流传育人,使人读后愉悦明志。“志” 与“书” 是有些不一样的。
从上可知陈晔先生编著的这本《淤堨帆影》记叙于合村有史以来经历过的许多事情,选材有重点主次,记述有详写略叙。与村志比较,只是选取材料不够全面,记叙史事没有连续。我还是称村书好,因其也具有志书的一些功能:如要想知道本村某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要了解某件大事的具体情况,恰好村书中有记载,看了村书便一目了然。于合村每户一册,人人爱看。
《淤堨帆影》区别于村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重点:本市地处江南丘陵,所有的村子都有不高的山岭和清清的流水,有人称“故乡山水”,可谓名副其实。而到过于合村的人,对于合村最大的印象就是艾溪水穿村而过,两岸人家面水而居,与江浙沪交界处的旅游名村十分相似。书开头诠释村名的内核就说明于合是一个因水而成傍水而居的“水村”。本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与江水相关的内容,所以写“水”是重中之重。
1972年8月3日,寿昌江里突发洪水,给于合村造成极大的灾害。洪水过后,人们心里一直在思考于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洪水?给人民造成了多少的损失?于合以后还能恢复吗?这些问题看了《淤堨帆影》全都明白了。书中写灾情:一位家住水坝边姓邵的村民,面对洪水猛涨,水坝决囗,他家房子已被水淹,他赶紧搬运家具,并迅疾用五根木头扎成“五木舟”,在紧急关头他放弃家中其它物件,只背上毛主席的半身塑像登上“五木舟”,顿时“轰哗”一声巨响房子倒塌。他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奋力抗争,最后一家人安然无恙。人家说他幸运,他说“毛主席是救命恩人”。于合村的渡工也姓邵,在洪水冲击江上大木桥时,带领四个儿子用棕绳把桥板桥塔桥脚扎紧,穿进铁索扣紧。黄昏时满江洪波滚滚,“他迈上摇摇欲坠的木桥” 把桥脚边的垃圾和禽畜尸体等浮物拨开。暗夜中突然传来一声“救命!” 邵渡工为护桥献出了生命,村民用一个字赞扬他“忠”。
写救灾:书中立专题“八三抗洪记”。文中按“灾情惊动党中央,上级关怀暖人心”“夜半动员会,灾情如军情”等6个小标题来写,叙述从中央到地方和全社会关心援助于合抗灾复建的景象:8月4日洪水刚退去,更楼化工厂等企业单位食堂蒸制大量的包子、发糕等熟食品供给灾民食用,又把面粉、大米、油盐等送往灾区急救灾民。还有在党中央关怀下,原南京军区直升机多次低空飞行寿昌江两岸的寿昌、更楼、于合等地,视察灾情向灾区空投物资。省、市、县领导亲临灾区视察慰问,给受灾户发放补贴。为安置众多房屋倒塌的重灾户,各单位学校企业和住房宽松的住户腾出空间给灾民住宿,以度时艰。一些灾区的生产队仓库,堆积着大量洪灾前收割的稻谷,浸水后将变质发霉。志愿救灾的各家厂矿开动鼓风机扇稻谷,在窑炉里烘焙湿谷子。还有更多的湿谷因灾区晒场有限,要运往新安江水泥地上去晒,于是每天早上许多单位的运输汽车把谷子从于合运到新安江镇,摊晒到广场、公园、马路等处的水泥地上去,白天,街头人人都是不知名的志愿者,大家都会帮忙看护、翻晒。傍晚又帮助收集到车子里去,运回于合,直到晒干,一粒不少地藏进仓库。
写灾后恢复生产:周围村庄干部群众牵着耕牛、扛着农具,带着午餐来于合田畈帮助耕作。基层干部、厂矿工人、单位职工肩扛铁锹自带干粮来参加义务劳动。驻地部队官兵自带工具和茶水干粮来支援灾区恢复生产。待完成修复农田复耕抢种以后,房子倒塌的住户需抓紧建造房屋,在政府关心、群众支助、工匠努力加油干的情况下,一年多时间后,几乎所有无房户都搬进了新居。于合人受重灾却未遭大难,人人都唱“社会主义好!”
村书中还有一篇更值得看的文章《晨光熹微迎解放》。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上,有过太多分分合合改朝换代的变故,而最伟大的变革莫过于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旧中国历经数千年,有过繁荣强盛时期。可到19世纪中叶,世界科学进步,外国人在研究科技强军强国,而清朝皇帝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妄自尊大,终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国将不国”。经过一代代仁人志士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斗,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推翻旧中国虽是一个经历长达百余年的革命斗争过程,而凡事都“量变到质变”,“旧中国”变“新中国”,只是“昨天”和“今天”,是“一夜间”的事情。人们在电影里都看到过:解放军战士登上南京“总统府”拔掉青天白日旗,旧中国结束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诞生了。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庆祝,而本地人还想知道当年建德那“瞬间”突变的情景,本篇文中就有具体生动的描写。该篇文章绘声绘色地叙写了反动军队败逃、解放军紧紧追赶的真切动人故事,还写了“严衢大队李铁锋率队进城维持秩序,恢复生产生活,人民安居乐业”等等真实感人的情景。全文近五千字,是75年前家乡解放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录,是于合村在伟大历史变革时刻村民生存状态的写照和心理变化的反映:真实、具体、生动,让人看了感动难忘。这一变,是“凤凰涅槃”之变。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现在的于合,艾溪依旧穿村过,两岸墅楼映碧水,流水过“堨”“哈哈笑”,高歌“社会主义美。”
政协老领导李新富先生为本书作《后记》说,《淤堨帆影》“是对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一种尝试”,“是对如何反映沧桑巨变的一种探索”。农村是蕴藏丰富的“文化富矿”,陈晔先生是开采这个富矿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当前,广大农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热潮日趋高涨,各地农村都有大学生、文创者和文艺村长等很多的“文化人”。他们读了《淤堨帆影》,在“探索者和开拓者” 先例的启示下,从农村文化富矿中采取丰富的材料,经“一挖一淘一炼”,定能炼出“熠熠生辉”的文化“珠宝”。
“讲好乡村故事。”热切期待《淤堨帆影》式的“村书”能不断在各地农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