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13日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阅读数:476   本文字数:1713

□ 郑凌红

 

 

又见中秋,最忍不住的、受不了的,不是看到月亮变圆了,而是一个人开着车,在熟悉的路上,看见熟悉的风景,想到或许不再熟悉的人,收音机里不经意间传来王菲的天籁之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心时时变,刻刻变,秒秒有新意。我基本上是一年看两次月亮,认认真真地看。一次是在中秋月圆夜,一次是在七夕。一次是圆满中见缺陷,一次是缺陷中自得圆满,我想,这该是人生的况味,如同我坐在椅子上敲下一个个文字的长途跋涉之旅。高雅的、时髦的说法,就是修炼。

你看,光阴也在修炼啊。才感白天的燥热尚存,及至黄昏过后,就有了微凉。但我还是喜欢一年中的这个时节,前面还可以加个“最”字作为瘦身版的形容词。风轻云淡,天高地远,万类霜天竞自由。好像一个人,突然就打开了另一扇窗,视野变得开阔,心也变得明朗起来。想起某句歌词的某几个字:树叶变黄,窗子变亮……

秋天的月亮,中秋的月亮,把淳朴的心灵照耀得有点害羞。其实在久居的山村,中秋的月亮是个守时的学生,不辜负苍穹的期待。晚归的人们,会有惊鸿的小确幸,也有悠然见南山的释然。抬头望月,澄澈,透亮,时而躲进云层,时而又固执地散发出“蟾宫折桂”的新花旧梦。

月下有饼,有故事,也应该有酒。酒从杜康的月下独酌中走来,故事从日出日落、朝来夕往的芸芸众生中走来,甜蜜的是关于月饼的回忆。月儿圆,中秋至。中秋至,吃月饼。仿佛是祖辈定下的规矩,也是深入骨髓、心照不宣的期待。期待里是儿时的梦,是不老的父亲和母亲,是爷爷奶奶的谆谆教导和流年感叹。

秋风是白日银杏叶上的着色剂,彼时的夜里没有霓虹灯,但月亮却是格外亮,亮在心窝里,亮在忙忙碌碌秋收的田野上,亮在此起彼伏打麻糍的吆喝声里,亮在衣兜里、对月饼的猜想和一品为快的暗自冲动中。

我很少吃月饼,因为怕胖。我在自己的王国里,没有随心所欲,而是如苦行僧般固执地坚守着自己某些在别人看起来有所拘束的条条框框。但我知道,我得这样做。就像这些天,我偷偷等待月亮趋向圆满,继而勾起我的无边往事。往事如酒,如爱情,如少女缓缓归,如不知疲乏、乐不思蜀的孩童,让你有可能会在自以为念念不忘的年月里再一次想起,眼角无端渐渐含满清泪。月亮像男人,也会偷着哭。月亮像女人,也会低下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穿过大江南北,裹着花生、芝麻、冰糖、红绿丝儿……我觉得,我会失去记忆,忘了月饼究竟叫什么名儿,但那种咬一口,抿一口,嚼几回,慢慢下咽的情形,一定是熟悉的,一定是每每想起,嘴角上扬,神采飞扬。

走路的时候,想起那句“月亮走我也走”,难过的时候,想起那句“月亮她偷着哭”。怀念的时候,想起那句“月亮代表我的心”,沉思的时候,想起那句“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月亮总是在夜渐渐深、人渐渐静的当口,交织起简单又复杂的心绪。

大街小巷,月饼仿佛是天上来的信物,只不过是缩小了身子,成了大地上的标签,不同的口味是月亮的嘱托、月亮的圆融和通达。正如看似缓缓而来的月亮,由亏转盈,又由盈转亏,千古轮回,亘古不移。

中秋的月亮,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它用催眠术唤醒我的记忆,记忆关于月亮,即使有点勉强。我记得三年前有一个同事,名秋月。人如其名,端庄、优雅、娴静、清新,在工作中总是不慌不忙地收纳烦恼,吐露向上的动力。时光荏苒,前段时间,她跟我联系,电话中声音依然明媚清澈,可是我知道这些年,我们就像远去的风筝,各自遨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不会无端联系,即使曾经的岁月不曾忘记。也想起水果店里的秋月梨与乡下果园里的秋月梨,也许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无处不在,但并未能阻挡难得一见的甜蜜,就像夜是梦的故乡,月亮是思念的原乡。

而我,并不会舍不得眼前的白月光,只是想到了《山海经》里的蛮蛮,这个传说中的鸟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不能独自飞翔,只有与另一只蛮蛮连成一体后才有两只翅膀,然后“相得乃飞”。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不管月光是否高悬,我都在等着另一只蛮蛮,如司马相如笔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我爱月圆,也爱月缺。我爱世上所有的相似,也爱世上所有离别后的等待。

时光往前,未曾停留,像云又像月。月光不是光,那些我们以为念念不忘的事,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月光里渐行渐远,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