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5日
唐诗中的睦州
——州城篇之一
□ 朱睦卿
阅读数:4404 本文字数:1965
开栏语:钱塘江诗路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条诗路文化带之一,其中有关睦州的作品占这条诗路带上唐诗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诗路高峰,也是我市优质的文旅资源。发掘并开发好这一资源,对于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接轨融入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打造“文旅共富样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报特开设“唐诗中的睦州”专栏,连载朱睦卿先生新作《钱塘江唐诗之路》中的睦州部分,以飨读者。
睦州是严州的古称,建置于隋朝仁寿三年(603),州治原在雉山(今淳安);唐神功元年(697)迁至下游建德(今梅城),至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严州为止,历时424年。
睦州锦峰绣岭,山高水长,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大诗人谢灵运肇其端,延至唐代,已经成为诗人们壮游吴越的“打卡之地”。孟浩然一首《宿建德江》,震古烁今,成为钱塘江唐诗之路的开篇之作,也为这条诗路的山水主题确定了基调。继后,刘长卿、白居易、杜牧、许浑、韦庄相继而来,名篇佳句至今脍炙人口。众多名家的到来,催生出了有唐一代唯一的一个地方诗人群体——睦州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睦州四韵
杜 牧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和白居易的《余杭形胜》写杭州、《钱塘湖春行》写西湖一样,杜牧的这首《睦州四韵》是状写睦州风光最确切、最传神的作品,用大清才子金圣叹说过的《余杭形胜》是“写尽余杭”的话来说,这首《睦州四韵》是“写尽了睦州”。
《睦州四韵》一诗的构思谋篇与《余杭形胜》几无二致:首联点明方位和形势,颔联以广角视野写风光形胜,颈联以特写状细节,尾联写自己的感受。
杜牧以诗人的敏锐眼光,准确地抓住了睦州溪山掩映、溪水潺湲的特色,好树幽鸟、晴楼野烟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山乡风光,使得这首诗成为睦州诗史上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登上睦州城(梅城古镇)北的高处眺望,当年杜牧笔下的州城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这样的风光不正是现代人类追求向往的园林城市吗?
短短四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千年前的睦州州城风光,简洁而又丰富,不愧是诗中高手,被宋人方回赞为“轻快俊逸”,清人纪晓岚评为“风致宜人”,确实是小杜的代表作之一。
杜牧这首诗的另一件功劳是让人记住了“潺湲”一词。
潺湲一词首见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七里濑》一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一联,孟浩然《经七里滩》将其化为“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之句。杜牧“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则将谢灵运开创、孟浩然传承的“潺湲”一词,从对七里滩的描写扩展到整个睦州,后来经过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肯定,“至今思杜牧,无处不潺湲”,最终“瓜熟蒂落”,凝结成描述睦州山水的一个代表性词汇,成为睦州山水的经典用语。宋人为此特地在严州府衙内建了潺湲阁,以致纪念。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杜牧由池州刺史转任睦州刺史,这一年,杜牧已经44岁了。这年九月,他从安徽池州出发,沿长江东下,经运河入浙江,年底抵达钱塘(今杭州),然后溯江而上,来到睦州。
自从会昌三年(843),杜牧离开京师长安后,历任黄、池、睦三州刺史,离京城越来越远,因而倍加思念京都的朋友和亲人。
赴任途中,杜牧写下了《新定途中》一诗——
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园别五秋。
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新定”是睦州的古称,张文纪即张纲,东汉大臣,曾经奉旨出朝,巡视州郡,杜牧以之自比,感叹不能为朝廷重用。
唐代的睦州是个偏远小郡,“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乌,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抑暗逼塞,行少卧多;逐者纷纷,归轸相接。”(杜牧《祭周相公文》)
睦州山区,土地贫瘠,水浅山高,路险难行,闭塞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缺衣少食,纷纷逃亡。相对于恶劣的物质条件,这里的山水风光却是格外奇特,山高水长,风光秀丽,被誉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可以尽情流连观赏,写诗作文,抒发对山水的欣赏和对命运的不平。
两年之后,在宰相周墀的援引下,杜牧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入朝任职,他的心情又好起来了,在回京的路上,写下了好几首诗,如——
秋晚早发新定
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
悬缨未敢濯,严濑碧淙淙。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
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
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
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
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
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
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
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
来的时候明明说过自己效仿张文纪,现在要回归朝廷了,就改口说不学张纲了。可以看出,这个杜牧十分可爱,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一点都不藏着掖着。
杜牧在睦州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19首诗和5篇文章,为后人了解唐代的睦州留下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