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2日
修 养
(外三则)
□ 汪国云
阅读数:401 本文字数:699
人的品行修养看似是个人私事,其实是关系到民族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品德修养方面有许多内容和规范。不同的时代,对人的品德修养有不同的要求,旧时家风家训中所提倡的品德修养大多是站在个人的前途、宗族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如何进行修炼的,格局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量品德修养的内容与要求,站位要更高,格局要更大。
处境
明代大儒高攀龙说:“人生处顺境,好过却险;处逆境,难过却稳。”这话富有辩证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人在一帆风顺的顺境时,容易产生松懈意识和忘乎所以的思想,危险便开始产生,所以古人提倡居安思危;人处艰难困苦的逆境时,有危机意识,就会小心谨慎行事,不太会犯错误。我们应当从古人的话语中汲取智慧,不管人生处于什么状态,都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走好每一步人生路。
“题”与“皮”
“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这话是贬义的,看报只看个题目,读书也只读个封面,意谓学习不认真、不深入。没错,面对所有的书籍和报纸都采取看看封面、读读标题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仔细想来,其实只要是经常读书看报的人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人生苦短,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报都认真仔细地阅读,只能经过浏览,关注那些适合自己的内容。
无事
南台守安禅师说:“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这话的本意是说,不是我要断除烦恼妄念,而是连什么烦恼妄念都找不到。这是参禅悟道者从克制妄念、消除烦恼的初始修炼阶段,进入不起妄念、没有烦恼的高境界。我们平常之人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可以从这里的“无事”两个字得到启发:做人守本分,对身外之物不产生非分之想,消除贪念妄想,烦恼自然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