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0日

放 鸡

□ 朱耀照

阅读数:888   本文字数:2321

 

小时候,最有趣的事莫过于放鸡。

山里的孩子早当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帮大人干活了。夏收的农忙时节,干得最多的活,便是放鸡。

水稻收割时,田里总有许多谷粒散落。山区的人舍不得,就让鸡到田里把那些谷粒啄食干净。稻田离家较远,鸡也不可能像鸭子一样可以被成群结队赶到田里。放鸡就是把鸡送到收割好的田里,让鸡吃饱,然后将鸡带回家。

运载鸡的工具是竹篮。竹篮呈酒缸状,体积大,空洞又多,鸡关在里面不会闷死。将鸡装入竹篮时先要用藏青色的围布将竹篮口盖住。围布为长一米,宽六七十厘米左右的长方形粗布,一端装两条长长的布带。用两条带子将包好的围布拉紧系牢后,鸡就不会逃出来了。动身时,竹篮横背,让呈半圆的把柄卡在稚嫩的肩膀,就非常稳当了。只是倾斜的竹篮口下部边缘靠在孩子的屁股甚至腿部,连奔带跑时,有些难受。

在起伏不平的路上,竹篮随着孩子的脚步上下摆动,可以想象鸡们在竹篮里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六月骄阳似火,放鸡的时间基本在午后三四点钟。孩子们一路喧哗,一路寻找放鸡的最佳位置。哪里在割稻,哪里散落的谷粒多,哪里就是孩子们放鸡的地方。对许多孩子来说,这也是辛苦活。因为水稻田离村子基本上有两三里地。如果去晚了,较近的地方被别家的鸡占去了,就需走得更远……

鸡下田啄谷粒的时间,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自由活动时间。有时,几个人坐在田塍上猜谜语、讲故事、唱儿歌,什么“嬷嬷家里一根葱,日日摘三通”等“嬷嬷” 类谜语,什么“前门咚咚咚,后门咚咚咚”等儿歌口口相传。年纪大一些的往往是主角,他们相互交流,扩大储存量。而年纪小一点的只有听的份,他们笑容挂在脸上,有时听得鼻涕流到口里也未能察觉。田里三棱形的莎草很多,有的孩子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它占卜,猜哪家怀孕的媳妇生个儿子还是女儿。看到红蜻蜓漫天飞舞,有的会手握树枝在空中乱搅,让它们乱了队形。见到单个大蜻蜓停在那里,有的就悄悄走过去捉,若蜻蜓飞起来,便会急切地对它们说:“蜻蜓停停,外公外婆叫你停停!”抓住了蜻蜓,就用线将它们的翅膀捆住。不小心将它玩死了,还五马分尸,将它的肢体放到蚂蚁出没处,欣赏一场蚂蚁搬庞然大物的好戏。

被捆住头的稻束叉着脚立在田里曝晒,下面躲着几只灰色的大小青蛙。只要一移稻束,青蛙便蹦跳起来。有的孩子会去抓青蛙,这很容易,只要随意用手一扑,就抓住了。抓住的青蛙便又成了“性本恶”的证据。在伙伴的手里,有的被剥皮以满足孩童的好奇心,更多的是被扔到自家的鸡面前,成为鸡的伙食。直到后来听老师说,蜻蜓和青蛙是益虫,不能抓,这样的行为才绝了迹。这也恰恰证明了荀子强调后天教育的正确性。

每一块梯田都有供流水的通道,叫田后坎。收割季节,田后坎的水干了,湿润淤泥里往往会藏着泥鳅。看到淤泥表面有几个孔,孩子们就会用手翻挖,有时真可以捉到泥鳅,而运气好时,还能捉到比大人的两根手指还粗的黄鳝,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黄鳝一般躲在田后坎的石缝里,只是将头露出来,可等到手一伸,它就躲到里面去了。但当它游出来时,被抓住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孩子们虽小,却都有一套抓黄鳝的本领:只要用手中间的三个指头将黄鳝头颈钳住,它就无法逃脱溜走。

泥鳅和黄鳝带到家后,经大人收拾,一般都成为鸡的美餐。处理泥鳅比较简单。将它们扔给鸡后,鸡一啄就能啄中泥鳅蹦跳着的细长身子,带到远处一下一下落进了嗉囊。处理黄鳝则比较费事。先用剪刀一段段剪下来,然后,把鸡抓住,用手扒开鸡喙,一段一段塞进去。这时,剪刀、双手、泥地上都是猩红的鲜血,场面十分血腥。这定让现在注重野生营养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可在那时的人们看来,鸡屁股就是储钱罐,就是小银行。

当然,孩子们还会做其他事。

他们会拾稻穗。从稻草中捡起打稻机没打着的稻穗,将稻穗从稻秆上摘下来,一株株整齐地整理在一起,用稻草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很大一把。

他们会捡谷粒。因打稻机没遮好,打稻时不免会漏出来一小堆谷粒,发现了就用手聚拢起来,一小撮一小撮地装进口袋里。如果见到打稻机的后箱里有散落的谷粒,就更高兴了,连忙一粒不剩地装进口袋——那里的谷粒饱满而干净。

他们还收集稻草稻叶。用手或竹耙子将散落的枯黄的稻草稻叶扒在一起,捆成一大捆,绑在竹篮的手柄上,以便带回家。他们都知道,干燥的稻草稻叶是垫猪栏的好材料。它吸收猪粪尿的速度快,保证了猪栏的短时干燥卫生,在吸足肥水踏实腐烂后又是很好的厩肥,可以卖给生产队换工分。

太阳快落山时,摸摸鸡的嗉囊已是很硬,收工的时间便到了。孩子们开始抓鸡。他们用立在田里曝晒的一束束稻草,在稻田最窄处筑成“长城”。“长城”的中间横放着几只竹篮,竹篮口朝鸡的方向。然后跑到鸡群前面,对着鸡展开双臂,朝竹篮赶去,嘴里喊着“聚篮(进篮)”“聚篮”。老母鸡们一见此,就高昂着头,很懂事地迈步走向自家的竹篮,其余的也会跟上去。但每回总有一只或几只鸡不明就里,即使被赶到靠近竹篮时,也会从边上逃出去。这时,追捕好戏就上演了:前面的飞窜,后面的猛追。几番交手,叛逃者才束手被擒。更有极端的例子,鸡撒野到傍晚,视力降低,钻在稻束底下,才让小主人擒获。这种鸡擒获后被打一顿是不可避免的,“谁让你跑,谁叫你不回家?”小主人一边骂,一边用手劈打鸡头两边。在一阵“咯咯咯”“咯咯咯”的高声悲鸣中,最后一只鸡被塞进了用围布遮盖的竹篮里。

夕阳西下,披月背鸡回家的场景便一幕幕展开。竹篮底下多了一束稻草,竹篮边上多了几捆稻叶,小伙伴们肚子也在咕咕响,但返回的路并不让人觉得艰难。家在前方,孩子们隔着很远都能看见隐约而温暖的灯光。

回到家,将鸡放进鸡笼,上交了附属的战利品。在大人的夸奖声中,孩子们捧起大饭碗,吃着可口喷香的饭菜,心里舒坦极了。小小年纪那种自食其力的自豪感,现在想想,还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