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26日

拔秧和栽玉米

□ 朱耀照

阅读数:497   本文字数:2098

 

一、拔秧

 

读初中时,我曾利用暑假去生产队挣工分。干得最多的,便是拔秧和栽玉米。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炎夏“双抢”期间,稻秧要赶在种田前拔好。天刚蒙蒙亮,拔秧的人就要出发。

秧田里基本有一层一寸高的田水。秧苗一畦一畦的,满眼青翠。叶尖和锯齿状的边缘还挂着珍珠似的露珠,好看极了。

虽然,拔秧的基本是妇女和孩子,但这农活并不轻松。

首先,要除去混在秧苗里的稗草。稗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杂草,根系繁茂、分蘖强大,种子细小而众多。一旦带入稻田,就与水稻争夺营养,最终能将水稻“打得一败涂地”。好在稗草与稻秧在形态上有较大的不同。稗草叶子较为纤细柔软,叶缘没有一圈棕色锯齿,叶色也比秧苗稍浅,区分较为容易。

其次,拔秧需拔、涤、捆一气呵成。一来要速度快,二来要不伤秧苗。

拔:先用左手抓着一束秧,然后右手伸到淤泥深处,将秧苗连根拖出来。

涤:当秧苗拔到一握(食指与中指合拢时最大面积)的量时,就将秧苗根上的淤泥涤荡干净,以利于秧苗在新环境快速扎根。

涤荡淤泥时,左手抓住秧苗的上半截,往水面撞击,使秧根在水面激荡。另一只手要在水里托住秧根,并用手指不断搓捏秧根的淤泥,让淤泥不断散到水中。涤荡秧苗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确是非常悦耳。

捆:等到秧苗根全白,就抽出一根稻草将秧苗捆好。捆法有一定窍门,这样能在插秧时一拉就散。拔好的秧苗也以捆计数:一捆,称半扣;两捆相合,为一扣。

最后,把捆好的秧苗放置在畦间的浅水沟里。叶子青青,茎秆扁扁,每株都清清爽爽。

拔了几天秧,就会感到这是一项磨炼意志的活动。

拔秧累人,要整天弯着腰,低着头,双手不停。若是失过水的秧田,没有水分的润泽,秧苗就更难拔了,没过多久,手指就会疼痛起来。拔秧要时刻抵御害虫侵扰。夏天的清晨,秧田里的蚊子很多,它们会向脸、手和卷着裤管的小腿等裸露处扑来。没多久,身子便出现许多疙瘩来,瘙痒难耐。有的秧田里还有蚂蟥(水蛭)。这些黑黑的、油油的、闪着白光的“麻醉师”,会悄悄地爬上脚踝、小腿,甚至大腿处。等到发现时,它们已吸饱了一肚子血。

拔秧容易湿身并伤身。拔秧时间过长,泡在水里的手掌、手指和脚板会变白,膨胀起来。而坐的秧凳仅有一根凳脚,插在淤泥里,一歪倒,难免弄湿裤子。如果遇到下雨天,即使穿戴着蓑衣和斗笠,衣裤也没有不湿的。又因时间紧,任务重,湿了不能马上去换,就这样熬着。如遇到时晴时雨的天气,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对身体伤害很大。

在我幼时记忆里,母亲曾生过一场大病。脸上浮肿,腿脚一按一个凹陷。据医生诊断,是拔秧时长期浸水或淋雨引起的。

在一季稻谷的劳作中,拔秧只是其中的一步。经历了,就懂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了。

 

二、栽玉米

 

山村多山地,山地多玉米。栽种玉米的活也要干好几天。

初秋的下午,太阳辐射开始转弱,阳光照在身上,没有了灼热的感觉。远处吹来的风,也有了凉意。有的田块因近山和石墙的遮挡,成功躲避了阳光的照射。

田里经过深耕、捣碎和开沟,形成了一畦一畦长条。它们表面整齐划一,像极了商店里出售的一块块云片糕。玉米秧已挑到了田边,它们直立摆放在扎箕上。根部带着或大或小的泥块,三叶四叶的茎部,外面的叶子铺开,最中间的嫩卷芯,基本上藏有一颗像珍珠一样的大水滴。

大人行动起来了。有的栽种,有的浇水。我们这些少年,走在最前面,按照地畦的宽度,三株一行、四株一行地将玉米苗分好。若见到苗的根部没有了黄色的玉米籽,就要挑出来丢掉。据说,此时的玉米苗还没有“断奶”,没了玉米籽这个“营养库”,就不容易存活。

栽种的人跟在后面。他们一只脚踩在沟上,一只脚轻放在地畦上。斜着身子,先用小锄头将泥土挖开一条缝隙,再将玉米苗放入这一道缝中,最后将周围的泥土垒实。这是一种技术活,栽种的深度和垒实的程度都要恰到好处,否则都会影响成活率。另外,要注意各株间距,尽可能使栽好的玉米苗横竖成一条线,这样看起来才美观大方。

初干农活,我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当看到栽种的人慢下来时,就会赶在他们前面,手挖泥土,尝试着栽种几株。农人们见间距差不多,就笑了笑;如遇间距不对,就挖出来重新栽种。这样一来二去,效率没有提高,但对我们来说,心里很是满足。

落在最后的,是挑水浇水的人。较为年轻的,用大桶将池塘里的水挑到田里。年纪大一点的用小桶将水拎出来,浇到每一株玉米苗的根部。疏松的泥土像是海绵,似乎浇多少水,就吸收多少水。有时满满的一小桶水只能浇两行玉米苗,但挑水的从不抱怨什么。浇水的队伍就这样慢慢推进。而身后的每株玉米苗,都有了一个巴掌大深黑色的微陷水印。

集体劳动是快乐的。站起来望着周围,顿觉眼前便是一幅生动的图画。穿着藏青色衣服的人们,形态各异,散落在各处,像是点缀着田地的斑点。中途休息时,大家或坐或躺在草堆上,聊着农事。传出的欢笑声,让山鸟好奇地窥探过来。那年,生产队引进新的玉米品种,似乎是丹玉五号。大家谈论最多的便是这新品种产量、品质、糯性以及抗病虫害的能力,话语之中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

收工了,回望这片栽种好玉米的田地,是那么富有诗意。玉米苗青青,使原本单调的土地有了生机。晚风中,各处小小的几片嫩叶在愉快地摇晃,喜悦地颤抖,这更给晚归的人们带来了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