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18日

苍苍竹林寺(上)

□ 陈利群

阅读数:1281   本文字数:3318

 

竹林寺,位于我老家莲花镇的西乡,据史料记载,它是江浙一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千年古刹之一。

竹林寺背依怪石嶙峋、雄伟高耸的大坞山,其东有象鼻山相拥,其西有狮子山环抱;近处沃野平畴尽收眼底,隔河与戴家古村相望;村庄田野的远处,是一座座如美人罗髻的小山峰,飘然卓立于山野之间,又似含苞欲放之莲花,气象万千。更远方则是绵延起伏的紫盖峰山脉,它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西北方,其磅礴之气势,如波峰浪谷,滚滚向前,直奔竹林寺而来,其壮美之形胜,令人惊叹不已,置身其间,胸中油然而生的是龙吟虎啸之浩气,欣欣然,而不可遏止!

每当清晨之际,日出东方,有万道霞光装点,那一座座山峰犹如雏凤振翮,引吭高歌,飘飘乎,与竹林寺飞甍重檐之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道深远宏阔的天然景观——“百鸟朝凤”。在五光十色的阳光下,遥相呼应,互为映衬,灵动于天地之间,其景之壮观,世所罕见!

每逢傍晚时分,日沉西山,晚霞轻烟,挥洒于峰峦之间,那一座座青山更显妩媚,云蒸霞蔚之际,原先的一众黛青色的山峦,犹如“百鸟归巢”之景观,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大道至简,天地为凭,造物主赐予的奇特景观,在竹林寺不经意间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这是何等的壮美秀丽!我想,在此禅修,又该是何等的造化!何等的快意人生!竹林寺之“百鸟朝凤”与“百鸟归巢”之胜景,自是千载流风,万古风流,有此胜迹,岂不令人感叹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我想,有此美景,灵澈上人来此游方,也当在情理之中了。

竹林寺,离我的老家徐家店约五里地。在我还是懵懂不经事的孩提时代,就知晓有这个去处。因为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少时的记忆里,那里既是一座寺庙,同时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那个年代,经常会有《白蛇传》《三请樊梨花》《三看御妹》等戏曲在那里演出,偶尔也有电影放映活动在那里举行。因为那座寺庙比较大,可以容纳四五百人。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大人们都赶着去那里看戏。因为要蹚水到对岸,大人们都不准我们这些小孩跟随。因此,对去竹林寺的向往,从小就是埋藏在我心里的一个小秘密。那个时候,我就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和大人们一样,去竹林寺看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二岁时,我有幸来到竹林寺对岸的胜利完全小学念书,那里与竹林寺隔河相望,学校与竹林寺的距离可以说是近在咫尺。每到放学的时候,抬头望见竹林寺,那里四周茂林修竹,松柏成荫,白墙黛瓦的寺庙在夕阳的映照下,是那么的壮观和神秘,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也随之增添了几分。有的时候,真想蹚水过去一探究竟。但是,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直到十三岁,我辍学在家务农,已经可以在生产队挣工分了,我才有了第一次走近竹林寺的机会。记得那是正月里的一个午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去竹林寺观看建德婺剧团演出的样板戏京剧《沙家浜》。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剧团的青年男演员许朝榜饰演的郭建光,那英姿勃发的形象,令人感佩不已。青年女演员叶芸辉饰演的阿庆嫂,扮相俊美,光彩照人,在青年人群中引起阵阵躁动。那一幕幕场景,在我年少的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从有了初识竹林寺的美好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去竹林寺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只要听说那里有演出或者电影,我在生产队收工之后,都会约上几个伙伴,步行去竹林寺看戏、看电影。在那个荒诞无稽的年代,看场电影几乎成了我的奢望。尽管那个时候的电影重复单调,都是清一色的“三大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和《地雷战》。在别无选择的现实面前,我们也还是乐此不疲地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快乐。去竹林寺的次数多了,对竹林寺的环境也渐渐熟悉起来。印象中的竹林寺,粉墙黛瓦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寺庙建筑风格。整座庙宇五间七进,显得非常敞亮。大殿里面的墙上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彩色壁画,那上面既有凶神恶煞的神灵,也有长袖飘飘如下凡仙女。走进里面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会被神灵所俯视,心里自然有些惴惴不安。也许年代已经很久远了,那些壁画都已斑驳不清了。大殿里面有一座很大的老式戏台,戏台陈旧古老,呈内八字形,雕梁画栋的戏台栏杆很是精美,木板铺设的舞台很宽敞,武生可以在上面翻一连串的跟斗。戏台屏风的两侧有出将、入相两道门帘,戏台右边一侧排列着乐队,演出前有闹花台的惯例,“得得,哐!”随着开场的戏锣一响,一时间鼓乐齐鸣,琴声悠扬,非常热闹。

戏台的底下最前边是长方形的天井,天井四周用长条石铺设,天井中是用券石铺就的积雨池,晴天可以站在里面看戏。天井后是寺院的第二进,其上为卷棚顶,一根根粗壮的大柱子,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往后数又是天井,三进之后就是佛像神位的地方。不过,我去看戏那会,那里的佛像神龛都已经没了踪影,实在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了。

据当地有关史料记载,竹林寺始建于初唐,至宋初因年久失修而倾圮。宋皇祐初年(1049年)竹林寺重建。据南宋淳熙《严州图经·卷二》中记载,竹林寺标识为竹林院,距离严州府城六十里,属慈顺乡杨溪地界,就是今天莲花镇戴家村竹林寺。竹林寺的方位正当建德至淳安古驿道之要冲,自古以来香火十分旺盛。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中唐诗人刘长卿来竹林寺探望在此挂单游方的好友灵澈上人,送别时,写下了流芳后世的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是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途中有感而作。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山阴人氏,在会稽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就在古代睦州境内,从创作意境与作者当时被贬的心情,是十分贴切与吻合的。

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诗人以出乎人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与灵澈上人辞别归去情景,“青山独归远”即对应首句的“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同时也表现出灵澈归林的清寂的风度,突出了作者被贬时的落寞心情。

刘长卿,字文房,安徽宣城人,生于河间府。少居嵩山读书,开元二十一年徐征榜进士及第。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在安史之乱时,生活穷困潦倒的刘长卿,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离乱生活,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岁月里,刘长卿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是肃、代二朝著名的诗人。至德宗中,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被鄂州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获罪入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辩之者,量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史称刘随州。

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诗调雅畅,甚能炼饰。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刘长卿自称为“五言长城”,他亦尝谓:“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每题诗不言姓,但书“长卿”,以天下无不知其名者云。后有诗赋文集传世。

唐德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春,刘长卿到任睦州贬所,充任睦州司马,在睦州任上前后长达四年之久。大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刘长卿投宿睦州山中贫苦人家,风雪夜写下了千古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的同情。全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的寒山夜宿图,表现出雪夜归家的劳动者的艰辛以及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

全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风雪夜归图。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孤零安谧的旷野茅屋,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五言绝句,是体现刘长卿最高水平的五言绝句代表之作,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用简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形象,烘托出所处环境。让人感到含蓄亲切,回味无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与《送灵澈上人》两首五言绝句,堪称姐妹篇,是唐诗中的经典佳作。这两首姐妹篇,都是刘长卿同一个时期写于睦州任上。这两首五言绝句不仅被古人入选《唐诗三百首》,如今还双双入选了我国的小学语文必背课文,这也在我国的古典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