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1日

以历史的眼光描绘乡村图谱

——读《寿昌村坊记》有感

□ 谢建萍

阅读数:1068   本文字数:1636

 

《寿昌村坊记》是一本非常朴素、探寻村落变迁的文化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关于寿昌镇范围内所有行政村的历史文化,包括村名的由来、村坊的兴衰、姓氏的变迁,以及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算是为寿昌江立了个小传。

此书图文并茂,素朴的文字配上村坊美景照片,把寿昌的田园式乡村生活和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

通读此书,寿昌那山,那林,那溪,那桥,那农舍,如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余洪村,“两边青山高耸,源中溪水潺潺,村口有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周溪像一张弓,从村中间穿过,在村南形成一个直角,然后出村而去。”河南里的“溪里布满大小不一的石头,大的像卧虎,小的像蟾蜍,高的如方桌,矮的如坐凳。它们随意点缀在河中,千姿百态。溪水冲击着这些石头,发出哗哗的响声。”绿荷塘内,“古树参天,面积达6800多亩,大多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其中有近千亩的天然楠木林,大的树龄已有百年以上,树干挺拔,四季常青,园内有石栎刨花楠、红楠、紫楠、华东楠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楠木林之一,被誉为楠木王国。”西华、石泉、南浦、桂花、十八桥、大塘边、河南里……光读读这些村坊名字,不仅好听有节奏,而且鲜活丰富,有极强的画面感。

在这本书里,作者注重把寿昌的每个村坊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与探索,有效地实现了村落本身与村落之外的社会及国家之间的关联,具有厚重的历史质感和丰富的空间内涵。村落的变迁,并非独立演变的个案,而是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相连。“乡村的特征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书中介绍的山峰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1979年村民建房挖出刻有花纹的砖头,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1987年,经杭州市考古所和建德县文管会共同发掘,发现三处东汉墓葬,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寿昌江被七里岗所阻,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山峰村与寿昌江流域的众多村子一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次洪灾——1972年的“八三”洪水。“洪水冲进村子,只听到房屋哗啦啦倒下的声响,整个村庄一间像样的房屋都没留下。”洪水过后,村里人齐心协力,重建家园。1973年,全县人民积极响应“破开七里岗,治理寿昌江”的号召,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从1973年至1982年,用时整整9年,用车拉肩挑的战术,挖开七里岗,把河道拉直,加速了行洪。大战七里岗热火朝天的场面,惊天动地,“夜观七里岗,灯火通天亮。疑似降神兵,苦战江干上。制服寿昌江,造田几多垧。”2020年,随着“十里寿昌江”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试点项目的落地,山峰等村又迎来新的发展前景,景观栈道、竹林剧场、趣味农耕区、园林绿化和水生植物种植区等相继落地,不断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启幸福乡村生活,越来越多的乡村慢慢蝶变为一颗颗亮丽的明珠。作者以这样的视角和时间轴描绘出不同村落的历史图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村庄变迁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者从乡村文化入手,将村落中流传下来的美丽传说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表现了寿昌人民自古以来的勤劳、质朴、勇敢的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民间传说是最具乡土气息的,其内容植根于乡村,虽有天马行空,却又不脱离现实,它承载着乡村人民最质朴、最灿烂的想象,体现着千百年来代代口耳相传的乡村人文精神。这样的传说在书中俯首皆是,有关于华光寺、乌龙庙等建筑的,关于戴筠、叶三省等历史人物的,关于十八桥、大顺岭、三岩等村名的,还有关于“二月十”等民俗活动的……这些传说与每个村坊息息相关,仿佛是村坊的一种内生动力,推动着乡村向前发展。

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叫沈伟富,一位叫邵晋辉,他们热爱生活,更热爱家乡,他们坚持以行走的方式,走遍寿昌镇所辖的所有村坊,通过平实、真切的文字,将乡村景观、村坊传说和自然审美诉诸笔端,在他们的笔下,一切都是有意思的和有意义的。所以,读这本书,读他们的文字,如同与他们一起行走在寿昌的土地上,用历史的眼光思考与欣赏寿昌这副乡村图谱。

 

注:《寿昌村坊记》系“寿昌文化丛书”之一,作者:沈伟富、邵晋辉,经济日报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