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4日
满园银杏落秋风
——草木笔记之五十六
□ 杨吉元
阅读数:3096 本文字数:2368
银杏乃当之无愧的生物界“活化石”,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至少在2.7亿年前,银杏等早期裸子植物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组成了浩瀚的森林。
在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银杏类植物生长达到鼎盛时期,除了南极洲和赤道附近,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大部分大陆地区,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为恐龙等大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早期,由于气候急剧变化,裸子植物开始衰落,步步退缩,被低矮的被子植物逐渐挤占了生存空间,只剩下银杏属和似银杏属。
到了大约200多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山脉隆起,海底陆地上升,恐龙集体灭绝,所有高大的裸子植物受到沉重打击,生长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银杏类植物惨遭灭绝。因为横断山脉阻隔了冰川的移动,我国华北地区所受到的侵蚀作用比较轻缓,华东和华中一带最多只有局部地区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所以生长在浙江天目山、湖北神农架以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等狭小深谷地带的银杏树祖先十分侥幸地存活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发现,银杏之所以能逃过被子植物“围剿”、极端严寒气候甚至病虫害等劫难,其原因有二:一是天然的局部地理位置;二是银杏具有超强的抗性,其体内抵抗逆境、病虫害和病菌的R基因数量远远超出其他物种。
在历史上,银杏有不同的叫法,如鸭脚、白果、公孙树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篇《上林赋》,其中有“沙棠栎槠,华枫枰栌”之句,提到了沙棠、栎树、苦槠、桦树、枫树、枰和黄栌等。东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为“枰”注释曰:“枰,平仲木也。”自此,晋朝至唐朝,“枰”和“平仲”一直被认为就是银杏树。
历史上也有称银杏为“鸭脚”的。银杏叶呈扇形,先端浅裂,在中国人眼中看来长得像鸭子的脚蹼,便呼这种树为“鸭脚”,它的果实被称为“鸭脚子”。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友梅尧臣曾寄赠“鸭脚百个”给欧阳修,诗人得到银杏果后,欣然提笔写下《梅圣俞寄银杏》一诗相谢,曰:“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千里之遥,能得到友人赠送的百颗银杏果,觉得十分珍贵。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官员以“鸭脚子”进贡宋仁宗,宋仁宗食后大加赞赏,问是何物。进贡官员深恐“鸭脚子”名称不雅,惹恼皇上,急中生智,便根据果实形状似杏、果皮发白,对曰:“银杏。”宋仁宗品尝后龙颜大喜,厚赏了进贡者,从此鸭脚改称为“银杏”,被广泛沿用至今。《本草纲目》说:“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明代诗人刘熠有《赠古泉上人》诗曰:“花深竹石迷过客,露冷莲塘问远公。尽日苔阶闲不扫,满园银杏落秋风。”意思是古寺幽静,花丛深处,修竹青翠,怪石嶙峋,让来访的客人痴迷。霜露天寒,池塘莲花衰残,庭院也不打扫,任由秋风吹落的银杏叶,掉得满园都是。
明朝之后,人们还称银杏为“公孙树”,其名来源于明代周文华著《汝南圃史》一书之“公种而孙得食”。银杏干细胞分裂速度较慢,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大约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爷爷辈栽下树,到了孙子辈才能吃到果,所谓“三十年而生,三百年而兴”,故名公孙树。
唐代之前,专门的农书很少见到关于银杏的记载。到了宋朝,记载栽培和食用银杏的农书、医书已很普遍。南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就有关于银杏的记载。稍后的陈元靓在《博闻录》中介绍说:“银杏有雌雄。雄者有三稜;雌者有二稜。须合种之。临池而种,照影亦能结实。”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列“银杏考”条目,介绍了其名称由来,还说:“其木多历岁年,其大或至连抱,可作栋梁。”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详尽地介绍了银杏的形态、种法和药用价值等。
“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编撰的《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银杏结实落地,剥开种仁,色白如银,因而得名。白果一名,虽可指树,但含义上应专指白色银杏种核。
元朝吴瑞撰写的《日用本草》是我国最早将白果列为中药的典籍。《本草纲目》说白果“其气薄味浓,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白果“缩小便”的功效为古人所乐道,清代陈淏子在《花镜》中说道:“惟举子廷试煮食,能截小水。”参加科举考试的众多学子常常带些炒熟的白果在临考前吃上几颗,如此可以避免因尿频而浪费答题时间。李时珍说拿“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十分神奇。
我国食用白果历史很悠久,方式甚多,如炒食、烤食、煮食、配菜、糕点、蜜饯、罐头、饮料和酒类等。“核形两头尖扁而中圆,或炒或煮而食俱可”(《花镜》)。白果去壳,生用,或烤、蒸、煮熟以后食用。微波炉烤或者盐炒可直接剥食,熟食用以佐膳、煮粥、煲汤或作夏季清凉饮料等。
白果虽好,但多食会引起中毒,尤其不建议小孩服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云:“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并转《三元延寿书》说“白果食满千个者死”。还记载了一件事:荒年饥荒,村民以白果代饭饱食,次日皆死。
明朝王世懋于《学圃杂疏》中写道:“树长大,秋冬叶纯黄,间枫林中相错如绣。”银杏树寿命长,高大雄伟,姿态挺拔。秋冬,是观赏银杏最美的季节,“霜后叶色变黄,映以丹枫,烂若披锦,秋林黯淡,得此改观。”(清高士奇《北墅抱瓮录》)作为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树被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之一,现常常作为观赏树或行道树种植于公共场所。
“银杏株叶扶疏,新绿时最可爱,吴中刹宇及旧家名园,大有合抱者,新植似不必。”(《长物志》)银杏树植于寺庙,最能衬托宝殿的庄严肃穆。建德大慈岩是一处佛教文化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其杏香斋门前有一棵古银杏树,树龄已有700多年。据史料记载,该银杏树为大慈岩开山祖师、元朝临安高僧莫子渊弃家来此亲手栽种。每年深秋时节,树叶渐黄,金色的银杏叶漫天飞舞,好似下起一场黄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