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7年02月18日

“清福山庄”:荒山果园内的新天地

阅读数:781   本文字数:3637

“清福山庄”:荒山果园内的新天地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有一座占地500多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清福山庄”,这个山庄的创办人是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的一对苗族夫妇———韩松和颜秀月。16年以来,他们承包当地村民的荒山种植各种果树,用经营山庄的收入,先后收养了100多名各地流浪的孤残老人和儿童,不仅供养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吃、穿、用和学习,去世的老人他们还负责安葬。老韩说,之所以叫“清福山庄”,就是让这些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能在山庄里享受“清福”。为此,他们花掉了十多万元的积蓄,卖掉了自己在城里的两套住房,可是现在仍然欠了不少外债。但是,社会上有些人对老韩这种行为提出怀疑,认为他们是通过这种形式赚残疾人的钱。为此,老韩夫妇很是困惑和委屈。

韩松说:“我不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感动中国,只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感动‘阎王’,让我多活几年,使这些孤残老人和儿童有个好的归宿。”他呼吁社会各界能多关心孤残老人和流浪儿童,政府各部门和慈善机构也能以各种方式支持民办助残事业,使好人做好事不再是难事。

“请养父老工、养老又送终”

记者来到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的“清福山庄”时,“庄主”韩松并不在家,只有女主人颜秀月在大门旁的一个仓库里打理已经收获的各种水果。对于记者的到来,这位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热情得又是倒茶又是拿水果。说起丈夫老韩和“清福山庄”,颜秀月十分激动。

老韩是“文革”第一批扎根农村的老三届知青,刚下乡那会修水库、建铁路什么都干过,后来当了民办教师,生活还算稳定。上世纪80年代,老韩将家中结婚用的家具卖掉,用5000元钱干起了种植业。因为有文化又很勤奋,1986年到1989年仅饲养出售生猪就达1560头,再加上西瓜、甘蔗、香稻、旱烟的收入,总共达到了15万元,老韩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富了之后,老韩一家既没有建房子,也没有置办家具,韩松有自己的想法。1990年春节刚过,老韩夫妇俩就承包了130多亩荒山,开始了全新的创业。

1990年,一些流浪残疾人到老韩承包的果园里乞讨,开始老韩夫妇只是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后来人数越来越多,还有些无家可归的人不肯走了,就留在了果园里帮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于是,老韩涌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发展果园来帮助这些流浪在外的孤残老人和儿童。“请养父老工、养老又送终”,韩松向外贴出了收养孤老残到山庄落户的广告,当年就来了21名孤老残疾人。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00多人。对于韩松的这个举动,很多人并不理解,其中包括了颜秀月的母亲。1997年,老韩和颜秀月在果园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离开娘家来到了楠木桥村,承包了500亩山林进行开发种植,也就是今天的“清福山庄”。

对于丈夫老韩的助残行为,善解人意的颜秀月话语中充满了理解。她说老韩两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的疼爱,早早地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也更多地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所以富起来以后想要报答社会,帮助那些流落在外无依无靠的孤老残疾人是很正常的想法。虽然这些年过得太不容易了,但是她还是支持丈夫的做法,只要丈夫坚持,“清福山庄”就永远是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家。

“亲儿子也不过如此”

在和颜秀月聊着老韩的事情时,记者注意到有一位用手支撑身体贴着地面行走的老人一直在旁仔细倾听,记者一打听,原来这位是住在山庄的残疾老人舒易明,今年58岁。舒易明4岁时患上腿疾就没有下过床,直到18年后才能靠上肢在地上爬走,年轻时靠家里养活,父母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来找老韩,现在由老韩负责他的全部生活,而老韩夫妻俩就是成了他最亲的人。

当记者问到在山庄的生活如何时,舒易明使劲点着头。他告诉记者,这儿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住的都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小孩,但是老韩夫妇对大家的照顾无微不至。舒易明来到山庄的大厅,告诉记者,那面墙上贴的就是“清福山庄”所有人员的“户籍卡”。记者发现老韩很仔细地在每张“户籍卡”上都记载了名字、祖籍以及来山庄的时间和原因等,还贴了照片。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山庄先后收养的流浪者、特困孤残和弃女涉及了湘、黔、桂三省十多个县市,共达100多人,现在在山庄常住的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就有26人。

“户籍卡”中有一排女孩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都是身世可怜的孩子,有的是父母双亡,有的是家里嫌弃扔掉的。她们的“户籍卡”上的名字都没有姓,“春香”“夏红”“山花”都是老韩给起的,大的大概13岁,小的也就9岁,现在都在上小学。舒易明说,这几个女孩子性格都很活泼,也很懂事,平时总是围着老韩夫妇俩“爷爷奶奶”叫个不停,放学回家就帮着山庄干点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很讨人喜欢。当看到一个名叫韩莎的13岁女孩的“户籍卡”时,舒易明告诉记者,这是老韩夫妇收养的女儿,山庄里其他弃女都叫老韩“爷爷”,只有莎莎叫“爸爸”。莎莎是1993年收养的,当时她身体虚弱多病,双腿畸形,是山庄里年纪最小的残疾人。为了帮莎莎治好双腿,老韩专门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这个只有四个月大的可怜孩子。在莎莎周岁时,老韩夫妇咬紧牙关,凑足手术费,把她送到医院住了一个月,终于矫正了畸形腿。现在莎莎已经告别残疾,可以正常走路了,长得十分可爱,正在县城读初中。

记者转身问颜秀月,当时残疾严重的莎莎连亲生父母都不要她了,你们怎么敢收养呢?颜秀月叹了口气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啊,怎么能不收呢?她告诉记者,来到“清福山庄”的人都是多少有点“问题”的人,不是身体残疾,就是有智力缺陷,其他的就是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和弃女了。这些人基本上不能干活,或者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活,有的人甚至你不推他就不会动。为了照顾好他们,山庄请了几个人专门负责这些人的生活。他们一般吃饱了饭就去果园里溜达,碰到村子里赶集的时候,他们也会结伴出去逛逛集市,看看热闹。

正在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位80来岁的老人。见到记者,老人激动地说:“我今年83岁,是山庄年纪最大的人了,老韩夫妇把我当亲爹一样待,这就是我的家了,我就是要老在山庄!山庄不但照顾我们吃喝,还会为我们养老送终,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吧!”

“事实比任何议论都更有说服力”

中午老韩终于从县城回来了。第一眼见到老韩的时候,记者根本不敢认,今年61岁的他头发花白,手上长满了老年斑,显出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的容貌。老韩说,压力太大了,没办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在山庄常住的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有26人,过春节时还会增多,有5个收养的女孩在读书,其中一个在县城中学读初中,自己的亲生女儿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大二,一个孙女在读小学,7个人的学费一年要几万元。山庄几十人的吃、穿、用一年要几万元。现在山庄每次买米都是一千斤一千斤地买。同时,山庄还请了几个负责这些人生活的帮工,农忙时还要请几十个短工,帮助山庄种植果树和收摘果子,每年发工资要几万元。“清福山庄”的水果虽然远近驰名,销售不用愁,但是开销那么大,还是入不敷出。现在老韩已经把县城的两套房子卖了,另外租了房子给在城里读书的孩子们住,儿子、媳妇为了补贴家里,也双双辞掉工作去外地打工了。可是债务日积月累,还是压得老韩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些生活上的困难,老韩能积极面对,但社会上一些人对他的怀疑,却使他非常困惑。老韩告诉记者,其实经济方面的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反正那么多年都过来了,自己累点苦点也无所谓,最让人气恼的就是社会上有些人的不理解,对他的助残行为提出质疑。以前有不少媒体记者还对老韩的果园进行过“暗访”,后来发现老韩确实是在真心无私帮助这些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通过收养孤残老人和儿童来赚钱。其实他帮助这些孤残老人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他们再到处流浪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给他们一口饭吃,给他们一个地方安身。

老韩说,有人捐了几千元就被称为“慈善家”,而我收养了这么多的孤残老人和儿童,却没有人称我为“慈善家”;有人收养了一个孤儿就可以感动中国,我十多年收养了100多个孤残老人和儿童,却连社会上的一些人都感动不了。我不想感动中国,只想感动“阎王”,让我多活几年,让我的果园发展壮大,我已说过,谁要继承我的果园,谁就要收养这些人,让这些人在我死后能有个好的归宿。我现在已经感动了小偷,山庄里什么东西都在外面,没有人偷,更没有人抢,他们都知道我在帮助流浪孤残老人和儿童,是在做好事。十多年来,国家和政府部门给了我不少荣誉和物质、资金上的鼓励和支助,1997年我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和“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都是我决心把助残事业做下去的动力。这些孤残老人和儿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要精神上的抚慰,让他们感到人间有真情,有温暖,更要有一个家的感觉。

“给孤残老人和流浪儿童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这就是老韩为此奋斗十多年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韩说,只要到山庄来亲眼看一看,就会发现“清福山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事实比任何蜚短流长都更具有说服力,让这些孤残老人和流浪儿童都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这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而且使这个社会更和谐、更可爱。

“清福山庄”全家吃中饭的情景

老韩与四个收养的女儿春香、夏红、山花、李梦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