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07年01月17日
朱氏
阅读数:1131 本文字数:1213
朱氏
□罗嘉许
朱氏,原本是邾氏。邾乃春秋时曹姓诸侯小国,《公羊传》作“邾娄”。《朱氏家谱》追述姓氏之始云:其上古远祖,乃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颛顼第九子曰卷章,卷章下传五代裔陆终,生六子,第五子晏安,得曹姓,后代有曹挟其人,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邾(今山东邹县),即地建邾国,以国为姓,世遂有邾氏。周王朝爵禄,以封地大小分为四等,即方千里、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凡不足五十里地的小国,不能直接见天子,只能附属于诸侯,称为“附庸”。(见《孟子·万章》)邾是地不足五十里的小国,附庸于鲁。鲁隐公元年,邾国的仪父,随鲁会盟于蔑,且从齐尊周,遂进封为子爵,卒谥安公。仪父下传至九世孙,名茅成子,因邑近楚,且内外无助,于是为楚国吞并。邾氏失国,已无邑地,故其姓之邾,去邑为朱氏。
朱氏名最著者当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曾任密阁修撰等多种官职,卒赠宝谟阁学士,谥曰文。理宗绍定时追封为徽国公,后又从祀孔子。《朱氏宗谱》及徽郡志等典籍,对这位名闻于世的大宗师及其父,皆大书之。言其里居有井,熹之父松出生时,“邑城有白气如虹自井出”,而熹降生时,“复有紫气如虹,自井腾出,上光星月,因名之为虹井”。朱熹卒时则“大风拔木,洪水崩山”,真是天地哀之也哉。
朱氏最早移居于建德的当是朱买臣。汉景帝时七王叛乱,刘濞在广陵(江苏江都)举兵,民不安生,朱买臣从嘉兴逃到建德的大洲(旧时大洲有朱买臣祠)。到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由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官拜中大夫。《严州图经》云:“后去官,因家于下涯之上,筑室读书,凿池为涤砚所,后人即其姓而名之朱池。”上世纪柯秉铎先生曾撰文说,阅过《紫阳朱氏宗谱》,该谱在“世系小引”中云:“至汉武朝,鼻祖讳买臣公,发迹于古睦朱池。”宗谱的“世次”则载“钦,一名风,字义熹,买臣公之子,娶汪氏,生二子,长顺次昭,徙居朱池之世祖。公氏合葬朱池墓。”朱买臣第一次免官后,卜居朱池,当置有产业,故而买臣被害之后,其子继承产业,迁入故居;遂为“徙居朱池之世祖”。然历两千余年,而今的朱池村皆他姓,已无买臣后裔,即便有一二朱姓,亦是外村迁入者。
梅城乃百姓聚集之地,朱姓不少,均是从徽州、淳安、义乌、兰溪、桐庐、海宁等四方八地汇居于三江之畔古镇上的。由于古严州战争兵燹,水火人灾,至今鲜有完整的氏族古谱。据居于总府街腰板弄的朱坤溶先生谈,他家是其父从海宁迁入梅城的,迁徙时曾带来《朱氏宗谱》一部,1955年洪水淹梅城,藏于保险柜中的宗谱,随柜漂没。朱先生讲,据其母言,他们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其父迁入梅城不久,即在总府街近巷口处建造一幢颇为气派的住宅楼,宅前为八字台门,两旁砌有青石平台,上置石狮,分踞左右。过去只有府县衙门、祠堂庙宇的大门前可放置石狮,居户却无前例,于是有闹事者来到朱家。此时,他父亲捧出家谱,这些人查世系,寻源流,见确系朱皇帝之后裔,宗谱证之,无言而罢。可见宗谱之为世人所重,即便是痞子,亦不敢寻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