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7年01月17日

汪家的幽香事业

阅读数:723   本文字数:2576

汪家的幽香事业

——记建设中的市兰花产业休闲园区

□邵建元宁文武

到新安江街道汪家村走一圈你就会发现,大田里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很多家庭的院子或房顶都搭有遮阳棚或温室,那里种着的既不是草莓,也不是蔬菜,而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观赏植物———兰花。

汪家村的兰花早已名声在外,兰花产业已成为汪家村特色农业的新亮点,增加村民收入的新起点。如今的汪家村,决意将兰花做大做强,一个发展兰花产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并正付诸实施。

不能不提谢氏三兄弟

说起汪家兰花,这里不能不提将兰花的幽香播撒于这块土地的谢氏三兄弟。

上世纪90年代,家住汪家村的谢家老大谢传政退休了,兰花飘逸秀美的叶子、亭亭玉立的花莛、馥郁芬芳的花香深深地吸引着他,从此,养兰便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老二谢传书、老三谢传本受其感染,都对养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兄弟兰园”就这样诞生了。

养兰之初他们只为了怡情,用三兄弟的话来说:“挖兰花、种兰花和养兰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修身养性,共同的爱好还增加了兄弟间的感情。”后来参加了几次兰展,了解了兰花市场潜在的经济效益,悟出了养兰不仅能充实生活,还能取得可观效益的道理。于是兄弟仨加大了投入,下山品种、传统品种的种养、经营成了家庭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

我市近年特色农业的发展,走的是相似的一条路:有人带头种植(或政府推动)———取得好收益———有人跟进———收益面扩大———更多人跟进———收益面进一步扩大———形成产业。汪家兰花产业的发展,走的也是这条路,其源头就是谢氏三兄弟。

全村种兰大户占了一大半

进入21世纪,汪家村兰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村种养大户有8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强,全村种植兰花达12万余盆,品种涉及春兰、蕙兰、寒兰、建兰等,每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人均兰花收入近6500元;建有集中钢架种养基地15亩,兰花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养兰已成为汪家村部分村民的职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

眼下的“谢氏兰园”有了第二代传人,其中老大儿子谢海燕就是代表。谢海燕夫妻双双下岗。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将兰花种植与经营搞得红红火火,依然在汪家村起着领头羊作用,“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发了点小财(谢传政语)。”

原汪家村党支部书记老范,退下来后种起了兰花,据他说,以前地里种的是蔬菜,一年下来赚个三五千元已很不错了,如今种上兰花,人财物投入远低于种蔬菜,但收益却远远高于蔬菜,2006年仅兰花一项,收入就近万元。像老范这样以兰为业的养兰大户,在汪家村不下10户。种兰已然成为汪家村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这过程大约经过了10年时间的历练。

全面规划的兰花村奠基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兰花产业渐成气候,但从兰花产业现状和今后发展方向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养兰专业户过于分散,不利于相互学习和沟通,同时不利于开展技术培训和分类专业化种植。另一方面缺少固定的交易场所,缺乏信息沟通的场所和渠道。这些制约因素不利于做大做强兰花产业。因此我市必须整合资源,使种养兰花的技术开发、市场培育、信息交流有利于产业技术、产业流通,促进各个环节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走大市场的路子,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汪家村分明把握了兰花市场动向,为引领我市兰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谋划了未来。

发轫于2003年,汪家村在进行全面测量、规划的基础上,绘出总体规划;制定了文明村建设标准,按照“整体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村民居民化、住房公寓化、配套设施现代化”的要求,将建设目标定位在生态兰花文明村上,明确了汪家村选址用地、屋型结构、建设风格、公共用地,力求“汪家一品”,体现兰花特色,既经济实用,又具有田园风光。在当年的5月15日,兰花村建设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然而就在这年这月的24日,人们为兰花基地建设的启动而欣喜的氛围还未散尽,突如其来的土地冻结政策打乱了汪家人的建设步伐。项目不得不停了下来,一停就是两年。但该项目实际上并未停止过,用村支书汪月亮的话来说,他们像蚂蟥一样一直叮着这个项目。

亮出休闲牌再扬风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汪家兰花村又一次扬起了风帆。这风帆上写下了几个大字———兰花产业休闲园区,将使原先封闭型的农业特色村向开放型的休闲观光旅游村过渡。

再扬风帆的兰花产业休闲园区在现有兰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兰花贸易和种养大户,将建设兰展交易市场,促进兰花市场流通,集聚兰花产业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成为我市兰文化交流及兰花培植、交易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兰花园区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结合新安江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开展以兰花产业为特色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

兰花产业休闲园区规划范围东至黄岙公路,南至汪家变电所,西至后山,北至汪家桥头,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包括旅游观光区、村民(兰农)居住区、兰花大户精品培植区、兰展交易中心以及兰花种植区。

近两年汪家村为发展壮大兰花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共投入400余万元,完成道路、绿化、路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兰花产业休闲园区可行性方案正在报批中。有关方面表示,通过两至三年的建设,汪家村将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统一,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逐步形成以兰花产业为基础,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社区。

摘录一段市长与网民的对话结束本文

下面这段话是去年11月市政府门户网站邀请市长洪庆华与网民朋友通过网络进行对话的内容之一。

网民:建德兰花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何不好好利用兰花这块招牌为建德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政府在利用兰花这方面有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发展兰花产业,我们有资源、有基础,只要政府积极倡导、给予支持,这一产业可为建德及建德百姓带来可观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洪市长:我本人不会养花,但非常支持发展兰花产业。跟市兰协有关同志也交流了好几次,希望能够发展建德的兰花产业。可能场面还要做大,我觉得应该弄几个点,比如现在汪家搞的兰花村。我觉得这位网友的提议很好,希望兰协研究一下,当好政府的参谋,政府一定支持。对这个东西我没有研究,但我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建德市兰花产业休闲园区规划图

汪家种兰第一家谢氏三兄弟

兰花村奠基仪式

兰田与兰花大棚

老支书范根和种兰花收益不错

兰花专家考察汪家兰花产业

本版图片:汪月亮张京波宁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