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8年08月29日

当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的那天谁还记得零分考生?

阅读数:353   本文字数:969

当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的那天

谁还记得零分考生?

“零分考生”叫李坚,20岁。在今年的高考中,他绞尽脑汁,争取门门都考零分,以此来反对应试教育。最终,他仅语文得了12分,加上20分的民族加分,总分32分。

我也是从高考走过来的,高中时期因为对考试多有不满,一些老师和同学把我当成了小愤青。

高二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小说,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他在高考作文中就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批评高考的文章。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的影子,我甚至也想过在高考中释放一把,只缘勇气不足。没想到这种事情让李坚做了,而他并不是第一个。浏阳三中考生陈圣章在去年也选择了故意考零分,理由同李坚。

其实稍微想一想,李坚的这种做法能改变什么?应试教育太过顽固和强大,李坚以零分“自虐”,就像堂吉诃德冲向巨人一般的风车,结果只会撞得自己伤痕累累。32分,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呢?

李坚是个爱思考的人,他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作品,对于考零分要付出的代价,他不可能不清楚。那他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没读过高中尤其是没在中国读过高中的人难以理解他的心情,应试教育的机械性、标准性在无情地剥夺他和同学灵活、丰富的个性。尽管对此大家早就熟知,但真正能感受到高中那种压抑得如窒息一样的“学风”的,除了学生,还会有谁呢?高中生中,尽管行如李坚者极少,但思如李坚者,众矣!

在极度的厌恶面前,纯粹的理性往往会失效。作为复读生的李坚,当然知道高考对他意味着什么,但“感性战胜了理性”,他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唤起公众对高考应试教育这个不知被讨论了多少遍的话题的又一次关注和反思。但媒体的讨论却主要集中在考零分这一事件的本身上,对高考的思考反倒在其次,这大概是李坚没想到的,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坚要做的显然不仅仅是引起公众讨论。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同时提出自己的高考改革意见,如他在博客中写了《中国高考:我劝科公重抖擞,不拘三必升人才》等文章。李坚太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了,尽管他这种做法在专家学者和评论家们看来显得太幼稚。

我想,当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的那一天,人们还能想起李坚、陈圣章这样的高考生。尽管他们的做法有些极端,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们对教育发展是有贡献的,哪怕贡献渺小得就像一粒沙子。

我在想象,当李坚在将来的某一天看到高中生生气勃勃、学习得很快乐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什么样。

(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