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5年12月15日
汪 山 (下)
阅读数:1536 本文字数:1807
汪 山 (下)
□ 沈伟富 文/摄
红裙岩
汪新权家,抗战时,原兰溪县县长住过的地方
赤姑坪村前的池塘
在汪山,什么戏都可以演,就是不能演《白蛇传》,其中的原因缘于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汪山村后的白山(玉华山)腰上有个岩洞,志书和当地人都称之为白山洞,又名仙洞。据说此洞直通富春江七里泷,传说中的白蛇曾通过这个洞,从杭州经七里泷来到白山洞,所以洞中常年“风声如雷,向上吹者主晴,向下吹者主雨……”(《寿昌县志》)当地人以此来断晴雨,据说十分准确。还说此风为白蛇所吹。
有一年正月,郎官第中正在演《白蛇传》,当演到许仙呼唤“娘子”时,突然间,后山风声大作,白雾翻滚,白山洞中冒出一个巨大的蛇头来,对着村子大吐白气。一时间,全村大雨如注,山洪肆虐,大有末日来临之感。村中老者知道,是白蛇听到呼声,误以为在叫它,于是立马安排村里人,备上牲猪牲羊,抬到洞口去祭拜,风雨才得以渐渐平息下来。从此后,村里就再也不演《白蛇传》了。
清明、冬至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时节。汪山人的清明、冬至却有别于别处。
到了这两个时节,全村人都要行动起来。女人集中到厅上,涮锅、淘米、做饭;男人则上山依次为先人上坟。在此之前,村里要备好大块煮熟的猪肉,抬到祖坟前,凡来祭祖的,都能分到一块肉。等到全部的祭祖活动结束后,男人从自己家里带上菜,全集中到厅上去吃饭,而女人们则各自回家吃饭。这些活动所有的开支,都从村里的“公田”收入中支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战机常常飞临兰溪县城上空轰炸,县政府也从城里迁到乡下办公,先是迁到诸葛,但还是躲不过日本战机。由于汪山地理位置特殊(当时汪山属兰溪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兰溪县政府迁到汪山办公。
据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这一年的四月(农历),兰溪县县长(辽阳人),带着夫人、子女及属僚,来到汪山。汪山人把村里的小学腾出来,作为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县长和夫人、子女住在汪新权的家里,其他人员分住在祠堂、厅上,以及农户家中。
县长及夫人为人都十分谦和,公务之余,常和属僚们一起,“优游于茂林修竹之间,与村中父老笑谈于园田瓜架之下。”县长夫人还养了很多鸡。那时的汪山狐狸很多,常常下山来偷鸡,县长警卫还用枪打过狐狸。
县长一家虽然住在汪新权的家里,但为不打扰他们一家,都是自己做饭。有时,还把鸡蛋、火腿等送给东家吃。他们与房东一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日本人得知兰溪县政府迁到汪山,几次纠集兵力前来围剿,都被保安团击退。后又派飞机前来轰炸,但因地势特殊,炸弹总是落不到汪山。
从1942年起,兰溪县政府在汪山前后坚持了四个年头,县长一家也在汪新权家过了三年。1945年,抗战胜利,兰溪县政府才从汪山迁回到兰溪城里。
从汪山往后,有盘山公路一直通到一个叫赤姑坪的地方。这里原来是一个行政村,后并入汪山。赤姑坪是叶氏聚居地,但和新叶的叶氏不是同一族,他们来到这里,比新叶叶氏来到新叶要早三百多年。
赤姑坪这个地名的由来,缘于村后的一块红岩。因这块红岩有一条一条的折纹,很像裙子上的皱褶,所以又叫红裙岩,整块山体叫赤山。
关于这块红岩,有这样一个传说:
汉桓帝时,有两个叶姓女子曾在这块山上翩跹起舞,后羽化成仙,名叫赤石仙姬,后嫁给司徒吴雄(当地人奉其为白山大帝)。这两位仙子,姐姐叫丛妹,正月十四日生;妹妹叫淑妹,二月十四日生。那块红色的岩石,据说是她们晒在山上的裙子。有个叫郑国宾的人游赤姑坪时,写下过一首叫《赤姑岩》的诗:
我上赤姑岭,已觉云踪远。
一睫天地开,平瞯溪源返。
裙曳真烂烂,石肃常宛宛。
转入山梁道,忽度钟声晚。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睦州有个叫叶岱的人,到大慈岩为其父请寿,发现赤姑坪这个地方“僻静安闲,可以逃名远俗。”山腰有一泓清泉,虽久旱而不涸,是个宜居之地,于是从睦州城关,迁居到此。叶岱就成了赤姑坪叶氏的始迁祖。
叶氏迁到赤姑坪,对村前的那泓清泉进行清理,在泉边掘出一口井,在井外围出一口塘。这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全村人藉此而饮,多余的水流到井前的塘里,汇聚起来,即可用作淘洗,又可用于浇灌。更为奇特的传说是,塘中之水四时清澈,然而,也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变得漆黑如墨。每当塘水变色之后,过不了七天,村中必有一人去世。
和李村一样,赤姑坪人也在村中建有一座白山庙,庙中除供奉白山大帝吴雄之外,也供奉丛、淑二姑。每年的正月十四和二月十四,也就是丛、淑二姑的生日,叶氏族人都要带上供品,前往庙中祭拜,并把这一规矩,写入《赤山叶氏宗谱》,代代传承,“可庇佑子孙享万载兴隆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