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5年10月16日
新叶的变与不变
阅读数:1058 本文字数:2678
新叶的变与不变
大慈岩镇新叶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八百年来,没有产生过一个声名显赫、值得夸耀的人物,也没有建造过一幢卓然不群的房屋。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2000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9年9月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保护研讨会,并形成了《新叶共识》,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晋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6处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2014年列入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村……
古村保护我们在行动
800年古村的明天在哪里?《人民日报》《钱江晚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先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正当新叶古村落告急,有识人士大声疾呼之时,建德市委市政府开始行动了。
2007年,建德市委市政府形成共识,把新叶古村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组织保障机制和三人工作小组。大慈岩镇新叶古村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新叶村制定《村规民约》,并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维修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8年制定《建德市新叶古村落保护办法》。
2009年出台《建德市大慈岩风景名胜区新叶区域保护管理办法》。
2009年9月27日,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建德新叶古村研讨会在建德举行。会议对新叶村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形成了《新叶共识》。
2013年10月,新叶入选全国6个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综合试点。
2014年,《新叶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规划》通过省评。2014年7月,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新叶召开。2014年11月,“浙江好腔调”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暨展演晚会在新叶举行。
2015年,《新叶周边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落地。
经久弥香穿越八百年
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神奇的新叶,穿越岁月八百年,而欲发经久弥香呢?
新叶村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有形建筑以历史建筑为载体的村落建构,无形儒学以儒家文化为肌理的族人品性,一目了然。
新叶村是一个叶姓血缘村落,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繁衍三十余代,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血缘关系的聚落,清晰完整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村落布局至今没有突破元明时期规划的轮廓。全村现存200余幢明清建筑及十六座祠、厅、堂、阁、塔、庙等公共建筑,村中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大门里、培桂堂、是亦居、双美堂,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全面地呈现了叶氏家族从从元末明初的兴起到明末清初开始的衰落,再到民国初年的短暂复兴整个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农耕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西山祠堂、有序堂、崇仁堂等11个大大小小的祠堂,述说着叶氏宗族从一支一派到多支多派发展的全过程,阐释了宗族制度的牢固;抟云塔、文昌阁、重乐书院以及私塾、学堂、大宅书房等,处处弥漫着书乡气息,体现了叶氏宗族世代传承着“耕可致富,读可修身”的理念,见证了科举制度在农村的历史烙印;土地祠、五圣庙,反映了农耕生活和农耕文化的族人期盼,随处彰显泛神论崇拜;文昌阁、土地祠、抟云塔三者组合一体,形象地解读了耕读传家之道,透出了东方农耕社会与西方农业文明的三大差别———宗族制度、科举制度、泛神论崇拜,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生动教材,是全世界唯有中国才有的文化和建筑。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授带着学生在新叶村开始了全国第一个乡土建筑课题研究,“新叶村是一个完美的典型。在中国东南部的纯农业村里,新叶村不大不小、不穷不富,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到风土人情都很典型。”陈志华对新叶村情有独钟。此后《新叶村(中国乡土建筑)》出版,新叶声名鹊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开启了新叶古村保护的序幕。
然而,随着新叶村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及日益显现的住房需求,从2000年开始,保持了将近800年的明清建筑群从外围一点点开始被水泥钢筋结构的现代建筑所吞噬,部分水塘被掩埋。到2007年上半年止,由于农建房管理的失控,新叶村出现了100余幢新房,其中核心保护区就有108幢,古村落风貌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整个古建筑群已出现被逐步蚕食的迹象,古村保护,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
保护利用 走出新路子
新叶,飘过长长的历史,通过各届政府的共同努力,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形成了新叶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建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从2007年到2015年,新叶已经完成降层改造74户,拆迁34户,外墙粉刷、换瓦及围墙改建128户,外围协调性初见成效;新建了硕公祠,恢复了碾房、鼓楼、六间头、华萼堂、种德堂等古建筑,维修了崇仁堂、有序堂、存心堂、隐逸堂、雍睦堂、贻燕堂、翰墨轩等5000平方米;修复水塘9座,村里水系基本贯通;拆除猪棚、鸡棚、露天厕所等违建4000平方米,核心区域三线下埋3000多米;初步实现了绿掩荫、房古朴、路整洁、水流清、人安逸、村和谐。
从2007年到2015年,借助新叶老年协会和大慈岩镇新叶文物保护管理所平台,在《新叶村(中国乡土建筑)》《新叶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新叶村———宗族政治的理想标本》等专家专著的基础上,新叶通过强化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出版了《新叶古村》《新叶古匾联汇编》等书籍;建立了新叶古村网站,深化新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非遗进行了全面梳理,新叶昆曲、新叶三月三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叶土曲酒酿造工艺、新叶古村营造技艺、新叶水米糕制作、新叶叠祭、虎头鞋制作等十一项非遗列入建德市非遗名录。叶昭标等7人入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同时加强了土曲酒酿造工艺和老木匠、篾匠、箍桶匠等民间技艺的保护,有序推进了叶氏家族历史、玉华叶氏宗谱展览、新叶格书法展,活化传承了民间木雕雕刻工艺、泥塑制作技艺、八果莲子汤、水米糕等小吃制作工艺。
从2007年到2015年,以新叶为核心,将上吴方村、李村村、汪山村等成为串联组合成线,最终将大慈岩景区纳入围成面,从而打造“中国最美农耕村落”“中国乡土文化建筑博物馆”的大新叶保护概念呼之欲出,三个中国传统村落相互毗邻、交相辉映。
目前,新叶正按照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村落要保护,文化要传承,旅游要发展,群众要增收”的要求稳步前行,新叶村的农家乐从2007年的1 家发展到现在的42家,游客从2007年的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商业从业人员从十余人发展成数百人,年轻人回来创业了,大学生回家做电商了,新叶人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致富梦”。
新叶变了,变了的是生态环境,变了的是保护意识,变了的是创业机遇,可新叶还是没有变,不变的是古老容颜,不变的是新叶文化传承,不变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新叶,这一片神奇的地方,乡愁的记忆乐园,千岁老人洋溢着青春的笑脸。
(通讯员 李友彬 范胜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