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7日

@未来农场:科技耕耘 数智变奏

阅读数:1141   本文字数:1314

本报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业生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可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近年来,我市一批新农人通过数字赋能,让农业生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科技感与传统农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日前,记者就来到我市的“未来农场”进行了深度体验。

在杨村桥镇的叶氏兄弟农业阳光玫瑰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一串串如珠似玉的葡萄爬满了藤架,在藤架上设置了一些输送管道和喷洒设备。据悉,该基地通过数字化管理,使得葡萄园的亩均产值达到7万元。

“我们自己研发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管理员在手机上进行操作,就能对果园开展灌溉、通风、遮阳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基地负责人朱志强告诉记者,在棚内有多个传感器,可以更精准地测量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线上操作,打开通风风机、遮阳网。记者按照介绍进行了操作,深入体验了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大棚。

采访中,大棚内果树上标着二维码的牌子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们实行‘一树一码、一串一码’,葡萄可以追溯,还可以判断出树势的强弱,一年挂了多少果。”朱志强介绍,通过扫二维码,可以得知结了多少优质的果子和不好的果子,整个生长期用药情况也是一目了然。

如今,运用数字化生产模式,亩产较传统模式提升了4—5倍。可以说,智慧化让农业生产更智能和轻松,“未来农场”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

说到“未来农场”,粮食种植业同样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同镇的益明家庭农场农场主郎学渊就在水稻提产增效、降低成本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效。眼下正值丰收季节,该农场的稻谷收割机正在忙碌地运作中。记者了解到,今年该农场亩产为500—600公斤,大米销售情况也比较乐观,新米均价每公斤10元左右。

都说“苗好一半谷 秧好半年稻”,益明家庭农场就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高效的育秧流水线。据郎学渊介绍,该农场引进的叠盘暗出苗育秧流水线,在出苗室36到48个小时就育苗成功。同时,这套流水线一个小时叠盘1200盘,一天一万盘左右,相当于500亩稻田秧苗,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该技术,最关键是提高了粮食产量,每亩增产10%—15%,亩均节本增效200元到300元。此外,这项技术的引进也解决了传统育秧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出芽率不高、烂根、烂苗等问题,压缩了75%的时间成本。由此可见,通过数字化、科技化赋能农业,给种粮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此同时,郎学渊在提升自身农场产量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的农户共同致富。如今,不仅在生产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在管理销售上也形成了育秧中心“育好苗”、粮二代“种好稻”、电商达人“卖好米”的产业链生态。2021年,大同镇农创客团队销售额高达1.8亿元,智慧农业正在撑起乡村振兴的希望。郎学渊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壮大农创客队伍,延伸产业链,做深产学研文章,加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更多人致富。

数字化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去粗放、经验化、不可控的农业生产也将渐渐成为过去。随着农业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原来“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离不开庄稼地”的农民,摇身变为动动手指就能管理的“科技达人”。科技让万物互联,让农业充满智慧,拥抱高科技,信任新技术,智慧农业正在走进现实。

(记者 方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