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14日

龙山书院重建碑记

阅读数:5001   本文字数:1565

 

北宋景祐元年,范公希文以右司谏谪守睦州。下车之初,即大兴学校,拨公帑于城北乌龙山麓创建龙山书院,是为中国州府历史上第一座官办书院,在中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龙山书院初成,范公即延聘丹阳硕儒李觏为书院讲贯,以《六经》为修学之本,以正心修身、经世济民为训学之道,北宋儒学新经典之门自此开启,龙山书院因之闻名遐迩,成为天下士子向往之殿堂。职事之暇,范公亲临书院讲会,阐幽发微,探赜《易》理之玄奥,传礼布道,施教化以济斯民,生徒大受进益,严陵习风士气因之而淬厉无前,菁莪棫朴之盛因之而方兴未艾,自此数百年间,睦州一郡,策无虚榜,鼓笥登堂者绵绵不绝,传胪之声相闻于庙堂之上,状元、榜眼、探花之隽髦登进者不断涌现,其繁盛之景象,尝为后世所称道!

龙山书院历经两宋之烜赫,后在南宋与蒙元争战时兵革灰烬,所有史料荡然无存,浩劫之殇,成千古之遗恨。至明万历间,严陵徐楚在总撰《严州府志》时,特列条目记载龙山书院,并有《龙山书院记》存世。至清康熙初,汉阳项公一经知建德,捐俸银重建龙山书院于兴仁门外。朔望之日,项侯亲临书院讲习,书院声誉日隆。然项侯重建之龙山书院,存世不长,后因洪水而倾圮。此后数百年间,龙山书院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康熙末,时礼部尚书陈公诜者,曾著文详述前朝龙山书院兴替之往事,为龙山书院不废青史留下深刻之印记。

范仲淹独创龙山书院,其功业垂简策,声光塞宇宙,如人类文明之光,熠熠生辉,光曜古今。今逢盛世,传承历史文脉已成社会之共识,重建龙山书院,既是文化自信这一时代主题之彰显,也是重构严州优秀传统文化制高点之必然选择。

己亥秋,以美丽城镇建设为契机,按同济大学规划之要求,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范仲淹第三十世孙范国强先生亲临选址,时建德市及梅城镇主政之明公贤达,皆络绎莅临现场勘察,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之识见,最终确定在古城东湖之滨重建龙山书院,继而辅之营建潇洒楼、藏书楼、大成殿、范公祠、范仲淹国际会议中心、龙山书院大讲堂等一众建筑于一体,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一流之范仲淹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己亥冬,龙山书院开始甫图设计,翌年春破土动工,参与重建之各路精英,勠力同心,不避寒暑,日不暇晷,精心施工,圆满完成建设之任务。龙山书院重建共耗资九千万之巨,是严州历史上最为浩大之文化传世工程。

庚子岁末,龙山书院建造未卒岁而屋成,千年书院之盛况焕然重现。壮哉!龙山书院重建之功,必将彪炳史册,成为我华夏大地又一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文化圣地!

今之龙山书院,北枕龙山,望高天流云九州风物来眼底;南翔瓯越,看渚清沙白万家忧乐到心头;东眺钱塘,引长风万里春江潮涌连天阔;西翥豫章,揽一川烟霞锦绣新安万古流。此龙山书院之伟观也!然远眺近观,则栋宇连楹,曲径通幽,气象万千。其高可眺,其邃可隐,其芳可采,其幽可栖,此龙山书院之可留也!而春有百花吐艳,夏有荷风送晚,秋有丹桂飘香,冬有翠柏含烟,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此龙山书院四时之变也!而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此龙山书院之率弘以远也!巍巍乎,文华箕灿,浩浩乎,溢彩流光。诚严陵一郡之大观也。

龙山书院落成,严陵士子无不击节称赏,又从而歌曰:

日月经天兮,云山苍苍;

江河行地兮,时若雨旸。

仰书院之飞阁流丹兮,盛世华章;

颂范公之千秋伟业兮,琴曲履霜。

揽水木清华于黉宇兮,奕世其昌;

固千载斯文于一脉兮,吾乡之光。

呜呼!弦歌之声相闻,千年盛况重现,岂非范公忧乐之风遗响于龙山书院乎?

嗟夫!龙山书院因范公而名扬古今,则睦州之幸焉!范公因睦州而德被千秋,则范公之仁焉!而千古之幸事,今之筚路蓝缕,胜事遂成,何哉?惟海晏河清,国运昌盛耳!

值此龙山书院落成,遵嘱为记,遂书斯言,以励后昆。藉此毋忘今日鼎建之功,继而对躬逢其盛者也当为自励尔!

 

严州文化研究会 陈利群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