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3年09月23日

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发展历程

阅读数:880   本文字数:3093

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发展历程

双拥工作发展简史

双拥工作就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简称,它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建军理论的产生和人民军队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双拥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双拥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革命时期——双拥工作的萌芽

1924年至1927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我们党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同国民党合作组织革命军队的过程中,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创建和指导军队的政治工作,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武装部队、改造部队,为日后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土地革命时期——双拥工作的创立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于1927年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年9月9日,毛泽东又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率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从此,我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随着这支崭新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双拥工作也开始在各根据地得以创立。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进入了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双拥工作得到了重大发展。首先是1937年毛泽东在《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军民一致”的原则,同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又再次明确提出,“军民一致的原则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这就为正确处理军民关系,开展双拥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是新的政治工作实践丰富了群众工作的内容。在华北,我党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群众工作在游击战中特别重要。毛泽东指示部队要“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再次是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1940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中央军委号召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军民生产运动。军民通过大生产,密切了官兵感情、军民感情。

1943年,双拥口号正式提出,双拥活动兴起。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确定2月为拥军运动月,同时还制定颁发了《拥军公约》《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调整军政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暂行办法》《抗日军人抚恤条例》等法规。1月25日,留守兵团司令部及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公约》。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造成拥军热潮,增强拥军工作》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的文章。10月1日,毛泽东亲笔起草了题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正式提出各个根据地普遍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要求“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于明年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并明确规定这一运动“以后应于每年正月普遍举行一次”。在军队和地方互相配合下,一场群众性的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我军从干部到战士都增强了群众观点,树立了拥政爱民思想,改善和密切了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关系,形成了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生动局面。这场双拥运动从延安迅速发展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我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双拥热潮。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拥运动多少周年的由来。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1945年的任务》和《1946年的工作方针》中又指示,要把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号召各解放区、各部队要普遍坚持开展双拥运动。他指出,开展双拥运动,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粉碎国民党进攻,最后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双拥工作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双拥工作的历史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夺取政权转变为党领导下维护政权的武装力量,担负起加强国防、抵御侵略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任;二是全国各解放区得以统一,建立了全国性政府,从此拥军优属工作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尽管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时期的双拥工作却在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双拥工作受到干扰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在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双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许多工作被迫停止。但是全军广大指战员没有忘记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也没有忘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所培育的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不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开展群众工作,尽力参加支援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各族人民正是从广大指战员所做的大量好事实事中,看到了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本质没有变,解放军拥政爱民的传统没有丢。

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拥工作新局面的出现

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全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从此,双拥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双拥工作的新高潮,1983年开始兴起军民共建活动。1984年、1987年、1988年中央多次召开双拥重大会议,表彰先进、总结推广经验。

七、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双拥工作的新起点

1991年1月10日至16日,为了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福州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会议对1987年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经验交流会以来的双拥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表彰了10个首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热潮,揭开了双拥工作的新篇章,双拥工作由此迈向新起点。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双拥工作的指导,1991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当时由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中办、国办、民政部、总政治部领导担任副组长,中央党政军24个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民政部、总政治部抽调人员合署办公,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机制产生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领导小组作了3次大的调整,罗干、司马义·艾买提和回良玉同志先后任组长。领导小组现有1名组长,7名副组长,36个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通过联络员与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联系。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的发展

“双拥模范城”是指双拥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模范城市,一般分为两个级别:国家级和地方级。国家级也就是全国性的,荣誉称号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初期,评选对象主要是全国各城市,后来发展包括县、市、区等。

1990年12月7日,邓小平同志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模范县”题字。

1991年1月,民政部、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了第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1993年11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颁发了《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命名管理办法》,制定了双拥模范城(县)的基本标准,并规定双拥模范城(县)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原则上是全国每三年命名一次,省级每两年命名一次,省以下单位不得命名双拥模范城(县)等。

2010年3月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和新制定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试行)》。规定原则上全国、省级双拥模范城(县)每四年命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