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23日
严州宋韵(之五)
□ 朱睦卿
阅读数:4906 本文字数:3288
龙山书院鸟瞰
7、严州的教育
严州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学习的乡风。朱买臣负薪读书的故事在严州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并且留下了朱池、幽径和招贤桥、招贤里的地名。
严州官方办学的记载首见于北宋初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名臣田锡以右补阙的官衔出任睦州知州。这时,吴越国归顺宋朝不久,“人阻礼教”,社会治安不是很好,田锡从抓教育入手,“大兴庠序,建孔子庙”,即庙建学,并且拿出纸张请国子监印制儒家经书,以解决学生的教材问题。朝廷接到田锡的报告,十分重视,特地批给睦州一套《九经》,并将纸张退还。田锡亲自给学生们上课,讲解儒家的经典。从此之后,睦州的向学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诞生了严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王冕。
第二位重视教育的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是有名的教育家,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首先抓了校舍的建设,在田锡建孔庙的基础上,“始建堂宇斋庑”,扩大了学校的规模。而且“延见诸生,以博以约”,向学生们传授读书的方法,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其实他建严先生祠、作《严先生祠堂记》,也是着眼于教育,“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是全面性、全民性的更大范围的教育。
第三位值得一提的是号称“铁面御史”的赵抃。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赵抃以殿中侍御史的资格出任睦州知州。到任后,首先解决在校学生的吃饭问题,由公家购置学田,以每年的租息供应学生伙食。还写下《勉郡学诸生》的诗,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学生们十分感动,将他的诗刻在石碑上,广为传颂。
南宋时期的大学者张栻和吕祖谦是严州教育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张栻和吕祖谦先后来到严州任职,张任知州、吕任教授。两位都是著名的学者,互相倾慕,能够同时出任一地的地方官,实在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严州的福分。因为吕祖谦先到,闻知张栻要来,心情激动地给张栻写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两位都是大教育家,既有理论,又懂实践,在张栻的大力支持下,吕祖谦制订学规,整顿学校,把严州州学办得风生水起,连外地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在张、吕二位大咖的主持下,严州教育推向了巅峰。
书院教育是官学教育的补充,往往聘请有声望的学者主持,虽然讲课的内容仍然不出儒家的经典,但是主讲者可以发挥自己的心得和观点,比较宽松、自由。严州最早的书院是唐朝末年诗人翁洮创办的青山书院,北宋时寿昌人胡楚材在家乡创办了默山书院,但是这些早期的书院多为个人或者家族内部读书或培养子弟之用,与后来广招学员的社会性质的书院不同。
严州最早的官办书院是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陆子遹创办的钓台书院。由范仲淹创建的严先生祠堂扩建而成。据明《万历严州府志》记载,范仲淹在睦州还创办过龙山书院。
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睦州任内花了很大的力气推进教育事业。据当代学者考证,范仲淹本来就有在钓台建书院的设想,用于培养严光的后代,但没等安排好就调离了,以致计划搁浅,直到100多年后知州陆子遹在这里建钓台书院才得以实现。后人是否张冠李戴将钓台书院当做龙山书院也未可知。
南宋时期比较有名的书院有淳安方逢辰创办的石峡书院,遂安县詹骙创办的瀛山书院。
严州书院的兴旺时期在明清之后,有文渊书院、双峰书院、宝贤书院、屏山书院、紫阳书院、五狮书院、松皋书院、兴贤书院、玉华书院等等。
8、严州人的抗争精神
严州为古越地,与吴国接壤,楚灭越后,越人逃散,遁入山林,自成部族,被称之为“山越”。山越人在山林中生产、生活,“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好武习战,高尚气力。”(《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从春秋时期越国灭亡,历经两汉三国,长达七百余年,山越之民一直没有“归服王化”,成为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严州人熟知的西汉时期的挑担书生朱买臣,担任会稽太守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讨伐、平定山越,但是终两汉时期都没有解决问题,直到三国时候在东吴大将贺齐和诸葛恪的围攻下,才被分头击破,迫使山越之民走出深山老林,融入文明社会,其青壮年编入军队,四处征战,这才彻底解决了为患几百年的山越问题。
山越人虽然走出了山林,但是其彪悍不屈、轻死好斗的民风却一直流传下来。唐宋两代接连出现了造反起义的草头王陈硕真和方腊,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历来来此任职的地方长官都遵循不扰民的简易之政,以保相安无事,从南北朝的新安太守任昉,到北宋的睦州知州赵抃,都是如此。
史载任昉治郡,曳杖而行,“人通词讼者,就路决焉。”(《梁书·任昉传》),大有芾棠召公之风。“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受到官民百姓的一致好评,世人为之建祠祭祀。唐代,郡治从新安(今淳安)迁到下游建德,任公祠也随迁而来,足见人民对其怀念之深。
北宋赵抃为官清正,人称“铁面御史”,曾经将宰相陈执中弹劾下台。出任睦州这样冷僻之地的州官,不以为憾,反以为幸:“人为闲郡我为荣,僚友多欢事少生。”(赵抃《和范都官述怀》)。他考核各县县官的标准是监狱空虚案件少,而不是什么扰民的“丰功伟业”。
“为政清省”是历代严州地方官的执政理念,“安于简易之政,扰之则生事。”(《淳熙严州图经》)。这和严州地区敢于抗争的山越之风有很大的关系。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时候,睦州还属于钱镠后裔统治的吴越国,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开国18年之后才“纳土归宋”,实现了和平统一。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道,民怨沸腾,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方腊揭竿而起,率先打出了造反的旗号。农民起义军横扫江南,占领六州五十二县,震动全国。
靖康之变,金兵南侵,宋室南渡,杭州沦陷,钱塘县令朱跸战死,宋高宗浮海逃跑,骄横不可一世的金兵统帅完颜兀术乘胜往钱塘江上游追击,不料在桐庐牛山遭到了睦州人钱峃的伏击,被杀得丢盔弃甲,连爱妾也差点做了俘虏。
在对金、元和与战的大是大非面前,严州人表现出了坚决的态度。桐庐人王缙曾经在老家分水的浪石亭中当面和秦桧激烈辩论和战问题,坚决反对秦桧的卖国投降路线。多年后,抗金名将张浚经过这里,心潮难平,写下了《会宴浪石亭》一诗,赞扬王缙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后人遂将亭名改为砥柱亭。
北宋末年,建德人朱梦说以布衣的身份给朝廷上书,指出当时的朝政“入仕之源太浊,不急之务太繁,宦寺之权太盛”,矛头直指“六贼”。后来为岳飞聘用,参与抗金大计。
寿昌人叶义问,以书生本色毅然担起抗金统帅的大任,没有丝毫的退缩、畏敌之意,上下一致,齐心抗敌,取得了著名的采石矶大捷,成为南宋抗金史上难得的胜仗。
严州人喻樗,积极为抗金大将张浚和抗金名相赵鼎出谋划策,力主抗金;他的两个女婿汪洋(应辰)和张孝祥都是著名的抗战派。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投降,命大臣拿着谢太后的投降诏书分赴各地传令劝降。但是在严州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出现了郑采翁、徐梦魁等抗元将领和义军,元军屡屡受挫,统帅董文炳惊呼:“严州不守,临安必危!”(《元史·唆都传》)。赶忙派出精锐部队前往镇压,郑采翁壮烈牺牲,这才稳住了形势。
南宋时期严州的末代状元方逢辰,严词拒绝元朝新贵的诱惑,不肯出仕新朝,“铁叶几经寒暑战,丹心不为雪霜枯”,作《石峡山茶盛开》诗明志。寿昌贡士徐梦魁抗元失败,刻“宋林处士”碑于屋旁,誓死不仕新朝,表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严州人的抗争精神不仅体现在反抗封建统治和异族入侵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不平命运的抗争上。刻苦耐劳,发奋读书,十年寒窗,取得功名,以改变命运。严州历来就有尊师重教、雅好诗书的浓烈氛围,再穷也要让子女读书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民间,敬惜字纸,敬重读书人的风气代代相传。小小的严州走出了不少人才,这和宋代的重文政策,严州为文献名邦、理学之乡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两宋时期,严州共考取进士459名,是唐代17名的27倍。其中南宋录取311人,超过北宋时期148名的一倍还多。喻樗、赵彦肃、钱时、方逢辰这些大学者都产生于南宋。
由于范仲淹、田锡、赵抃、张栻这些名臣的提倡和示范,宋代严州民间办学之风十分兴旺,退休官员和在乡学者是办学的主力,他们兴办家塾、书院,收徒讲学,培养子弟,形成风气,影响深远,惠及于今。
(全文完)
本文写作得到市图书馆、文博馆和严州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