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3年11月05日
梅岭的传说
阅读数:1642 本文字数:1596
梅岭的传说
梅岭关
岩山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是我们小学时读过的陈毅的《梅岭三章》。1936年冬天,陈毅率领的江南游击队被国民党部队围在江西梅岭达二十多天,面对残酷的斗争现实,陈毅写下了这样一组诗。这组诗表达了陈毅元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在我们建德,也有一座山叫梅岭。这座山位于建德的最南端———大店口境内,是建德、龙游两县(市)的界山。
癸巳年的秋天,学兄黄金才再三邀我去大店口玩。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来到了大店口。黄金才兄陪我在村里村外转了一圈,然后他说,当年有一位和他一起教过书的姓刘的老教师,对当地掌故颇为熟悉,于是他就带着我去找刘老师。在刘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来到梅岭山下。
梅岭是一座看上去十分孤傲的山。和周边的山相比,它突兀高耸,傲视群峰,山顶悬崖峭壁林立,山腰青松挺拔,山下柿子、橘子金黄。320国道和杭新景高速公路并排从山下通过。
刘老师说,在古代,这一带梅树成片,一到冬天白雪飞舞的时候,梅花竞相开放,香飘千里。梅岭也因此而得名。
刘老师还讲了很多关于梅岭的传说。
他指着东边的一座高山说,那座山叫岩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常闹洪灾,洪水被堵在这里,人们吃尽了苦头。天上的王母娘娘看到这一情景,十分同情,她拔下头上的金钗,在一道山梁的中间划了一个口子,洪水就从这个口子里慢慢地退去了,从此,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划开口子的两道山梁慢慢向后退缩,并渐渐升高,最后形成了两座高山,这两座山就是梅岭和岩山。
梅岭是个分水岭,南坡的水向南流入龙游江,汇入兰江;北坡的水流入寿昌江,汇入新安江。最后它们在梅城三江口相会。
梅岭还是个军事要塞,历史上,山下一直有一道关口,叫梅岭关。
民间传说,唐末黄巢的起义军在这里遭到官军的堵击,损失惨重,经过殊死奋战,最后突围去了福建。
地方志上说,南宋定都临安后,为保卫京都的安全,曾有一支部队驻扎在这里,这支部队据说是岳飞的部下。直到整个江南完全平定下来之后,这支部队才撤走。
明朝初年,朱元璋初定天下,金、衢两州尚未归附,梅岭就成了前线。明军也在这里建了一个军营,叫西坞寨。直到金、衢两州归降后,西坞寨才撤除。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有战事发生,至今,山上还留有战壕。
如今,杭新景高速和320国道从梅岭关通过。昔日的军事要塞,成了通衢大道。
回到村里,刘老师和黄金才又带着我去找村里的一位农夫,说他的肚子里也有不少关于梅岭的故事。
我们在这位农夫的家里,又听了一些和梅岭有关的故事。
他说,古时候,有一位神仙经常在梅岭山上开采石头,并挑下山来修桥铺路。现在山上还留有神仙开采石料时留下的痕迹。半山腰上有一个山洞,洞里有一个石凳,那是神仙挑石料时歇脚的地方。不过大店口一带的古石桥确实很多,这些石桥所用的石料也确实采自梅岭山下,至于是不是神仙所为,谁说谁明白,因为我们的先人是很喜欢把做好事的人比作神仙的。
这位农夫还说,龙游和寿昌两个县,经常为梅岭的归属权而争执。有一年,两个县的县令下乡巡视,不约而同地来到梅岭山下的大店口。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他们各自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晚上,寿昌县县令及随从在客栈里故意大声闲谈。他们说,听说岩山上有一大片土地,非常肥沃,明天早上,我们去那里看看。这话被住在隔壁的龙游县县令及随从听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早上,龙游县县令带着随从很早就上了岩山,一看果然有一片好地。于是手下人一起动手,在这块地里插上小旗子,这块地就算归龙游管了。而寿昌县的县令则带着随从,一起来到梅岭,把小旗子插在梅岭之上。这样一来,梅岭这座既美丽又险要的关山,就归了寿昌。有了梅岭,主动权也就掌握在寿昌这边了。
秋日的天空是美丽的,梅岭的传说也是美丽的。
带着美丽,我踏上了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