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31日
我家的报刊亭
□ 封玉玲
阅读数:457 本文字数:807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扩大报刊杂志发行量,计划在各地开办报刊亭。
我家的报刊亭开业于1981年。其实刚开始的两年里,报刊亭没有亭子,只是一块大木板架在两张高板凳上,上面放上各种杂志,所以与其说是报刊亭,更适合叫报刊摊。那时做生意的人很少,妈妈也从来没做过生意,她觉得在大街上摆摊很难为情,一时放不下面子。刚开始几天,都是爸爸将木板、板凳和一箱箱杂志运到街上,把书摊摆好才去上班。妈妈却站得远远的,好像这书摊与她无关,见有人想买书时才走过去收钱,之后又站到远处。
那时,小镇虽小,却有冶金经济专科学校、严州师范学校和严州中学等,妈妈的书摊开张后,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他们亲切地叫她“王阿姨”。
“王阿姨”对读者的喜好有了更多的了解。《故事会》《山海经》适合大众口味,老少皆宜,销量大,每月畅销100多本;年轻人爱看《读者文摘》(后更名为《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演讲与口才》;中年人爱看《父母必读》《家庭医生》;爱好文学的常买《当代》《今古传奇》《名人传记》……至今她还记得有一位围棋爱好者,高中三年以来,《围棋天地》每期必买,几年后还在本镇开办了围棋培训班,我想正是这本杂志滋养了他的爱好吧。当年还有一位大男孩,每月盼着《飞碟探索》,听说后来大学学的就是此类专业。那个时候,看电视是家家户户晚上的主要消遣,掌握电视节目预告是人们的生活大事,因此,最为抢手的是《浙江广播电视周报》。每天早上9点左右邮车一到,爸爸就立马将新书目录写在一块小黑板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家报刊亭的经营范围不再仅仅是杂志和报刊,爸爸妈妈轮流去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明信片、信封、年画,到杭州图书批发市场采购各种图书,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工作后,我也开始在周末加入外出采购的队伍,那时我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
从1981年到1997年,我家的报刊亭从原先的街头小书摊,变成了后来的小木屋书亭,再转变为小有规模的书店。我也与它风风雨雨地相伴了十六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