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2年02月13日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阅读数:302   本文字数:4899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过去的五年,是建德发展进程中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秀美繁荣和谐新建德为目标,正确把握宏观形势,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扎实推进“九大工程”和“六大创建”,不断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重大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4.1亿元,比2006年增长94.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869元;工业总产值622.7亿元,工业销售产值611.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06.9%和108.6%;第三产业增加值73.4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比2006年增长5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2亿元,比2006年增长1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7%;财政总收入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8.5%和10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827元和11536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5.5%和83.2%。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荣获“中国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始终把工业经济增量提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举措。积极推进工业转型提升与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共实施五批“十大工业项目”,新续建项目53个,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86.8亿元,一批引领产业提升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块状经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和省级有机胺特色产业基地;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碳酸钙资源整合和行业整治进展顺利。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绩显著,五年共计实到内资143.4亿元、外资2.1亿美元。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实施四批“十大农业产业项目”,完成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提升项目606个,创建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成杭州市都市示范园区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杭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3家,创建成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立农业科技三创联合研究院。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设立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并开设网上展示展销中心,成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共举办农业节庆活动22次。始终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消费的重要内容。实施“旅游业五大提升工程”,七里扬帆、灵栖洞景区创建成为4A级景区,新安江温泉(一期)、乌龙山玉泉寺核心景区、新叶古村等建成开放,三都渔村、大慈岩双泉村等五大乡村旅游板块加快发展,新增2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成功举办两届新安江旅游节。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39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5%和50.7%。金马中心、新安商厦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发展态势良好,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经济运行平稳协调。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始终把稳定企业生产经营作为把握工作主动权、推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第一要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及时调整、出台推进企业升级、产业提升、企业减负等一揽子政策,用于扶持工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累计达到3.6亿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融资担保风险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担保风险池,为87家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2亿元,为企业办理应急资金调头269次,涉及资金12.6亿元。努力搭建产业转型主平台,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7亿元,平整土地1.7万亩,入区企业301家,“一区一园四区块”格局基本形成。

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五年来,始终把城市有机更新作为提升整体形象、引领城乡发展的强大引擎。桥东、洋安、城西、桥南、洋溪等新城(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东、南、西入城口及沿线道路完成改造,主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7.5%。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城市路网改造、城市绿化、市容环境提升、沿江建筑立面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善、夜景建设等工程,城区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交通建设投入20亿元。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为民惠民富民的基础工程。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514处,渠系配套285.4公里,河道整治63公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建10个“秀美山村”精品村,30个中心村培育建设扎实推进,新叶风情小镇通过验收,村庄整治率达到95.7%;完成10269户农房改造,下山移民3919户、13352人;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建成175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始终把落实城乡区域统筹工程作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战略机遇。与江干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各乡镇(街道)与两区镇(街)全部结对,2011年度确定的32个协作项目顺利推进,联动招商成效明显,引进项目12个,意向总投资99.5亿元。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五年来,始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颁布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创建杭州市级以上生态镇(街)13个、园林绿化示范村23个。深入实施“新安江秀水保洁工程”,建成17座污水处理厂,铺设管网91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5%。全面开展“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全面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化改造,水上餐饮船、小电镀、“三江”河道采砂整治成效显著。不断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71个,新增无害化公厕5.2万座。积极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建设。省级“珍贵树种示范市”创建全面展开。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始终把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基础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标准化学校达到47家,市工业技校创建成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积极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断完善助学体系,高考质量连年攀升。2011年,全市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达到99.6%。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成国外引智项目47个,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2699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更趋繁荣,创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市”。其他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均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五年来,始终把惠及民生作为干事业、抓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1万人,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1万人,社保待遇不断提高。全面开展“市民卡”发放工作。城乡困难家庭住房保障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设保障性住房1801套,完成1578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完成东、南两线供水工程,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进一步增加。“三级救助圈”网络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不断提高。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累计募集资金4034.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0.8万人次。

政府自身建设明显进步。五年来,始终把建设高效实干勤廉的政府团队作为凝聚力量、创新创业的根本保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注重其调研成果的运用和社情民意的跟踪落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结率、满意与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9.8%。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开放式决策,政府常务会议视频直播实现常态化,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有序推进“六五”普法工作。不断完善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和各项工作责任制。公共财政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突破28亿元;力争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14%;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达到上级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成绩:工业经济再增新实力;服务业发展再求新进步;现代农业再促新发展;城乡发展再展新面貌;社会建设再创新局面;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2年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5%,力争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8%,力争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14%;农业总产值增长6%,力争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力争16%,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15%,力争16%;招商引资实到内资增长15%,外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力争18%;自营出口增长12%,力争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杭州市战略决策部署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振兴为主线,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主旨,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互促、两轮驱动,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围绕建设“四大目标”,加快实施“五大工程”,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创新实干,负重奋进,为全面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建德而努力奋斗。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转型提升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

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强力推进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扎实推进自主创新。

二、培育壮大服务业,夯实基础,繁荣消费

做强休闲旅游业;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新兴服务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效益,致富农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四、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积极培育小城市;着力打造“秀美山村”;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五、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优化环境,绿色发展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六、不断深化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和谐发展

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七、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效规范,勤政廉洁

切实提高效能;强化运行机制;加强依法行政;坚持廉洁从政。

2012年10项实事工程

1.就业促进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整合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新建10个村级公共职介服务所。培训城乡劳动力2.1万人,新增就业人数4000人,培训后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达到96%,有就业能力和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农村住房改造工程。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000户、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500户、下山移民700户。

3.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尊老安养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新建80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0个农村托老所,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的2.5%。市内主要国有景区、景点逐步向老年人免费开放。

5.文化惠民工程。新建9家乡镇(街道)图书馆、232家农家书屋;送戏下乡100场,送图书2万册、电影3400场。积极办好“百姓大舞台”及各类民俗文化节等群众文化载体,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6.交通畅达工程。完善主城区和中心镇路网体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完成6条城市(集镇)道路改造。完成30公里联村联网公路建设。完善出租车管理体系,优化交通服务环境。

7.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实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4500人,实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和居家安养1000人。组织300名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200名残疾人就业。

8.食品安全工程。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持证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实现100%。1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和大中型超市食品质量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9.农村医卫服务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10.便民服务工程。推进社会管理职能和资源整合,加快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新建城乡社区服务中心48个,努力实现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