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9日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90后医师严诗宇

捐献造血干细胞 用大爱挽救生命

阅读数:720   本文字数:1684

 

本报讯 8月16日,市二医院预备党员、医师严诗宇历经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和入院观察后,经过数小时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生命的种子”给远在异乡、素昧平生的白血病患者带去了新生的希望。因患者需求量大再次发出求助,次日严诗宇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117毫升,连续两天,共采集造血干细胞363毫升。严诗宇成为我市第12位、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医者仁心

9次无偿献血2800毫升

 

1992年12月,严诗宇出生在大洋镇里黄村,从小就立志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高考时他报考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专业,2014年毕业后到市二医院工作,成为一名骨科医师。在他们家族的兄弟姐妹中,已经有四人从事医务工作。

捐献造血干细胞看似一次偶然行为,但这样的善举绝非一时冲动。早在18岁那年,严诗宇就以献血的方式作为自己的“成人礼”,第一次献血300毫升,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无偿献血,他手机APP上的献血记录显示,截至目前已经参加过9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2800毫升。

在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时,严诗宇正好遇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患者的重要性,而且配型成功率也很低,于是他毅然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

除了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严诗宇还刻苦钻研业务,视患者如亲人,获得了领导、同事、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在集中医学观察点一干就是两三个月,荣获了杭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今年还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

“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孩子还没满月他就投入疫情防控一线,负责集中医学观察点保障任务,在业务方面刻苦钻研,经常加班加点,待病人耐心、周到如亲人,还经常把自己的电话告诉出院的患者。”市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鲍国红说道。

 

“髓缘”大爱

用“生命的种子”为他人续命

 

今年4月20日,严诗宇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相合,被列为“初筛”对象。作为医生的他,知道这意味着将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5月6日再次通知确认捐献意愿时,严诗宇才正式和家人商量。

“你才30岁,正当年啊!自己这么好的身体,为什么要去捐,给自己找罪受?”母亲出于对儿子的关心,说出了这番话。可母亲也知道儿子的性格,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接下来的日子里,严诗宇一方面积极做通家人的工作,一方面锻炼身体,配合做好后续捐献的相关工作。并于6月完成了“高辨”配型、体检,计划8月捐献。

8月12日上午,市红十字会为严诗宇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送仪式。我市参加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们纷纷赶来为严诗宇送行,向他传授经验,为他加油鼓劲,以接力的形式向他赠送了志愿者T恤和鲜花。接过“战袍”的严诗宇,在妻子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浙江省人民医院,按计划进行捐献前的最后准备。

“他说也许这样做能挽救一条生命,他做这个决定,我肯定是支持的,但是也会很心疼。”严诗宇的妻子严枝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全程陪护丈夫完成捐献。她告诉记者,由于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严诗宇的身体感到不适,晚上辗转难眠,甚至吃了止痛药也很难入睡,除了安慰、鼓励和支持,她只能默默地守护在一旁。

8月16日上午,严诗宇躺在医院采集捐献室的床上,两只胳膊都插着导血管、输液针管,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工作泵的缓缓转动,抽血、采集、回血完成循环工序。数小时后,一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非常感谢!您挽救的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家庭的一片天!”工作人员打包封箱办理手续,很快将“生命的种子”送往患者所在地。

捐献完干细胞的严诗宇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接到红十字会通知,因对方需求量大,可能还需要继续采集。此时,严诗宇已脸色苍白,他告诉工作人员:救命要紧,哪怕有一线希望,自己也会坚持。于是当晚他又打了动员剂,次日再次采集造血干细胞117毫升。

严诗宇说:“这次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还是比较幸运的,能以这种方式去挽救或者延长一个病患的生命,我很高兴。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一样会挺身而出,因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奉献。”

严诗宇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坚守对生命的承诺,用热血传递“生命的种子”,用大爱挽救了一个垂危的生命。

 

 

 

 

(记者 别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