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5日

父亲的豆腐挑子

□ 唐远胜

阅读数:711   本文字数:1189

 

我是1969年正月出生的。我有五个姐姐、两个哥哥,全家共有十口人吃饭。

那时候,父母总是没日没夜地劳作。父亲在生产队上工,收工回来还要上山砍柴,母亲白天在畜牧场给生产队养猪,晚上在家纺线织布,她还发动哥哥姐姐们为生产队放牛放羊。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父母搬出了老家的石磨。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通力合作磨豆腐。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偷偷地挑着豆腐出门。我家的那副豆腐挑子是用条木钉制的,上下两层,简易而方便,上面还写着我爷爷的名字。

吃晚饭的时候,父亲说:“这个事只能偷偷摸摸地做,还不能天天做。”我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只是抽着闷烟,不搭理我。过了一会,父亲说:“我把豆腐先送到建工队食堂,剩下的被供销社和中学食堂收下了。”他又掏出一把纸币得意地说,“公社里食堂叫我过几天再送几板豆腐过去。”那时候, 我的两位大姐已经出嫁。1977年以后,父亲的豆腐生意已经半公开化了。

后来,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驻队干部的帮助和引导下,父母更加放开手脚干了。一家人在完成责任田的同时,已经中学毕业的两位哥哥负责家里的用水和柴火,剩下我们姐弟四个也能“帮衬”做农活了,放牛羊、养兔子、磨豆腐、打猪草养猪……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妈妈还养了一头母猪,这头母猪是驻队干部从金华带过来的,体形不大,头脸和屁股都是黑的,据说这类猪的肉质鲜嫩不油腻,人们称之为“金华两头乌”。

此时的我们家,做豆腐、养猪牛、积肥,形成了一条龙流水线。一家人的辛勤和努力,得到了村里的支持。在驻队干部的推荐下,父亲出席了县政府召开的表彰大会,我家被评为建德县第一届“养猪专业户”,父亲代表我们家领回一张写着“发展商品生产,富国富民光荣”的奖状,获得了0.25立方米的木材奖励,还有缝纫机票和自行车票各一张。连续多年的努力,我们家不但买了一头大水牛,而且两位哥哥结婚的家具和“大件”也一一得到了落实。确切地说,我们家应当算是乘上了改革开放勤劳致富的东风。

从此以后,父母一直辛勤耕耘。如今,旧石磨被闲置在院子里,换上了磨豆浆的新机器。他们不辞辛苦,不断琢磨新产品,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嫩豆腐、素鸡、豆腐干、千张等各种豆制品。他们做的千张,柔韧香软,成了家乡一带农家待客的“珍品”。父亲每天担着他的豆腐挑子,四处叫卖。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父亲的身影,也留下了父亲响亮的吆喝:“千张豆腐……千张豆腐……”父亲很体谅农家生活的艰辛,豆腐和千张换回的钱很少,更多的是豆子、大米和麦子,父亲都照收,嘴里还喃喃自语:“都是种田人家,这些东西咱们家里都用得到。”

我想我们家的人世间故事都藏在了石磨、小巷和豆腐挑子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驻队干部的引领,父母亲的勤劳,成就了我们家的“大业”,不仅让我们家摆脱了生活的贫困,也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千张豆腐……”远远地,小巷里仿佛传来熟悉的吆喝声,父亲又担着豆腐挑子走街串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