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8日

唯有牡丹真国色

——草木笔记之四十七

□ 杨吉元

阅读数:1889   本文字数:2040

 

一说起牡丹,自然会想到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歌词独辟蹊径,从牡丹历尽贫寒,把美丽带给人间着笔,为牡丹写出了不同凡响的赞誉之词。

为什么会将这种植物叫做牡丹呢?牡,指植物的雄株,不会结子;丹,红色。《本草纲目》解释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意思是说牡丹以花红为最佳,且此花虽结种子,但主要靠根繁殖,故名“牡丹”。

牡丹秦汉以前无考,大概到了南北朝时期,作为观赏花木植物栽培开始出现。到了隋炀帝时,开始有了牡丹栽植专业户。宋代王应麟《玉海》引《海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西苑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辟的御园,所引进的牡丹产于地处河北的易州。其时牡丹种植已具规模化,主要用于皇家园林绿化。

唐代以降,牡丹栽植出现真正的繁荣局面。关于牡丹兴盛缘由,《事物纪原》云:“唐武后冬月遣诏游后苑,百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花为天下冠。”这自然是一个传说,不足为信,不过也说出了一个事实,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所说的“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之后的历代帝王将相,似乎对牡丹都青睐有加。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牡丹,其贵妃杨玉环宠爱牡丹,都城长安的沉香亭畔和行宫骊山等处均种植有名贵牡丹,这对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赏花,还到各地征召花匠到沉香亭培育牡丹,以供其玩赏。有一年,沉香亭前牡丹花开,唐明皇与杨贵妃乘夜游赏,并下诏翰林学士李白赋诗,李白趁着酒兴,以牡丹喻贵妃,即成“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等《清平调》三首。唐玄宗一时高兴,将沉香亭前的牡丹赐给宠臣,以示皇恩浩荡,杨国忠受赏后,“为四香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于阁上,赏玩此花”。

由于帝王的尊崇,朝野的推重,贵族的追捧,文人的吟诵,牡丹身价倍增,一路飙升,举国上下出现了“牡丹热”,乃至一度到了疯狂的地步,“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白居易在《买花》诗中说“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五束素”的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艳丽的鲜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无论宫廷,还是佛寺道观,或者官宦人家,种植牡丹都已十分普遍。

北宋时期,追捧牡丹之风热度不减。牡丹戴上了“花王”之冠,培植中心则由长安移至洛阳并进入了鼎盛时期。北宋陆佃在《埤雅》中说:“今群芳中牡丹品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诗经》里的“芍药”退居一线,成为第二。洛阳牡丹甲天下,以致那时洛人独称牡丹为“花”。

北宋末年,战乱纷起,洛阳牡丹逐渐衰退,牡丹栽培中心也时有变迁。南宋年间盛于四川天彭,明代转移到安徽亳州,清代又盛于山东曹州,《红楼梦》大观园第十七回提到园中有牡丹亭,牡丹亭附近就栽植有许多牡丹。

自宋代始,有人开始研究牡丹,世界第一部牡丹花卉专著《洛阳牡丹记》由此诞生,作者欧阳修记录了洛阳著名的24个牡丹品种,并描述洛阳人赏花、种花、养花的习俗和经验。

牡丹被称作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皆是花中的贵族。所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此,栽种观赏,自然不能有丝毫的寒酸之气。明代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认为,种植牡丹宜“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花时设宴,用木为架,张碧油幔于上,以蔽日色,夜则悬灯以照。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桶及盆盎中”,这样隆重而雅致的做派,才配得上“花王”的尊贵气度。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引无数文人骚客讴歌赞美。唐代李德裕、舒元舆有《牡丹赋》,李廌有《洛阳花园记》,明代徐渭有《牡丹赋》,王在台有《熊耳山牡丹赋》,袁宏道有《张园看牡丹记》等。写牡丹诗者更是难以尽数,有人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达四百余首,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如唐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残春时节,富贵之家趋之若鹜争相观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诗人爱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历历在目。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诗:“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迟开不争春,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宋代苏轼《吉祥寺赏牡丹》,更显浪漫与狂放:“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此诗即是当时纪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陆游《赏花至湖上》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如“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