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0日

父亲的坚守

□ 张 峰

阅读数:490   本文字数:729

我家的纸箱里存有很多记录本,有些纸张已经泛黄,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诉说着我们一家人参与观测降水量的故事。

我家位于李家镇石鼓村大坑源自然村,这里是寿昌江的源头,也是建德市暴雨中心地区之一。1956年12月,这里设立了大坑源雨量站,雨量筒就设在我家附近。因为我父亲识字,工作认真负责,1967年,他受水文站委托,承担了观测降水量的任务。起初,每天8点和20点各监测一次,后来每6小时就要监测一次,365天不间断。父亲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为了做好降水量观测工作,父亲每天按时收听天气预报,提前准备好煤油灯、手电筒和闹钟,按时观测每一时段雨量,记录资料一式两份,一份报送上级;一份留作底稿,避免资料丢失,以备随时查阅。遇到下雨天,为防止记录纸被雨水打湿,我和妈妈就陪在父亲身边,为他打伞,看他记录。久而久之,全家人都学会了水文监测。

刚开始,这份工作的津贴是每月7元,后来几经调整,到2000年涨到每月500元。在这期间,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赚钱,也有人劝父亲一起去挣钱,可他总是放不下这份工作。父亲常说,他是在为国家收集水文资料,观测的数据能为上级决策和群众避险提供帮助,这样的坚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父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弟弟。弟弟初中毕业后,外出学习汽车修理技术,靠着一股钻研劲,成了一名“汽车医生”,开办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我则成为一名村干部,每天奔波于群众之间,处理村民的“家长里短”。为了收集民情信息,记录需要及时处理的事情,我会在“村情记录本”上随手记录村里的大小事情,记载村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2021年,远程自动传输的水雨情监测设施投入使用后,就不需要人工观测降水量了。虽然父亲已经光荣“退休”,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定时起床,时不时到监测点转转看看,闲暇时也会跟孙子讲述一些观测降水量的往事。